正文

“书生带兵”的悲剧(2)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诸荣会


这就是曾国藩,作为一个人,他有着多面人格;而他所有的多面、矛盾和怪异,正构成了他整个生命的真实。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的多面、矛盾和怪异呢?原因自然十分复杂,但我以为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便是:书生带兵。

在中国文化中“书生”与“兵”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阵营的,所以民间才会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俗语。是的,书生怎么能带兵,兵又怎么能由书生去带?然而中国历史上却常常不乏书生带兵的先例,最众所周知的莫过于有宋一代了。

宋代由于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因此他做得皇帝后最怕这样的事情重演,为此他采取了两个措施:首先是通过“杯酒”将一批功高的武将的“兵权”罢释掉;然后将全国的军队大多数交给文官指挥,即全面实行“书生带兵”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好处至少有二:一是书生因其读圣贤之书,知恩荣廉耻,所以更懂得忠孝节义,不会轻易背叛、投降和谋反;二是书生毕竟只是书生,即使真的谋反,其能耐也十分有限,对付起来也不会太难。

宋王朝如此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如意,但是哪知道这一如意算盘只顾得“此”,却失却了“彼”:大宋的军队,无论是御林军还是边防军,他们一律在书生的带领和指挥下,的确是听话了,忠诚了,但它在与入侵的外族军队的作战中却失了雄性,没了血性,变得不堪一击、常战常败,最终演绎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悲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