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带兵”的悲剧(4)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诸荣会


我之所以在这里将这首歌词不厌其烦地几乎完整抄录出,便是要提醒读者注意一个细节,即对红军建设起过巨大积极作用的那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是托胎于它——可想而知它在当时确实是有着很大的先进性的。

然而,书生带兵的局部的先进性,终究并不能改变其必然的悲剧性——无论是对于湘军,还是对于曾国藩本人。

只要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留意一下湘军与太平军的一个个战例,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湘军打下的那些胜仗,绝大多都是“硬拼”出的,即拼兵力、拼伤亡、拼消耗,都胜得不十分“漂亮”,绝少那种“以少胜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类的胜仗;换句话说,湘军取得的胜仗,最终说起来敌人是被打败了,自己名义上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伤亡数字有时并不比对手少多少,甚至有时还高过对手。这不能不让人想,湘军与太平军最终到底谁能取胜,关键就看他们谁能将牙关咬紧,且咬得时间更长,咬到最后;而最终的事实也似乎的确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这也是曾国藩等书生带兵的一种必然,因为这样的军队几乎从不敢冒险,不敢出奇兵、走险棋。曾国藩几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战来临,他都力求准备充分,决不贸然出兵,这从湘军建立之初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湘军刚刚组建之后,集结在衡阳训练。其间正逢太平天国发动“东征”,长江沿岸的一个个州县,在太平军的进攻下纷纷陷落,清廷正规军“八旗”和“绿营”,一触即溃,一溃千里,并从此闻风丧胆,草木皆兵,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有曾国藩手上这支新组建的湘军了。于是,不但大小官员纷纷向曾国藩求救,而且朝廷和皇帝也多次发来急旨,让曾国藩赶紧出兵迎敌,但曾国藩一概不予理会。1853年底,朝廷发来急旨,命曾国藩火速带兵入皖解救江忠源。江忠源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莫逆之交,湘军的创办之初,江忠源可谓是曾国藩的左膀右臂,没少为他出谋划策、加油出力。现在由于江忠源孤军深入被太平军围于安徽庐州,然而曾国藩仍无情地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为由拒绝前去营救,最终江忠源兵败投水自杀身亡,年仅42岁。1854年初,曾国藩的座师吴文熔以湖广总督的身份督师,被太平军围于黄州,曾国藩得知后虽深为忧郁,但他坚持不发兵相救,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湘军水师的训练之中,最终吴文熔战死。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原因不为别的,只因为曾国藩认为此时的湘军还没练成,他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