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带兵”的悲剧(5)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诸荣会


曾国藩就是这样训练他的湘军的,而这样训练出的一支军队,有着明显的两面性:坚韧有余而有时冒险勇气不够,军纪严明而有时灵活机动不够,谋略有余而作战能力有限。而这正与他的主人一样,坚韧而又脆弱,残忍而又善良,以身入世而心又想超然处之。

对于自己的这种心理品质和文化人格,曾国藩其实一直很纠结,并一直都在做着努力,试图在实践中有所改变。曾国藩多次在与人说起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时,对其“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多有不满与不屑,但同时他又写信给曾国荃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话看起来是与曾国荃说的,实际上未尝不也是他自己心志的一种表露,即,他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实际上已开始放弃自己原来的带兵理想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曾国藩才获得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因此,我们不能不看到,曾国藩等湘军首领,作为一群带兵的书生,实际上又是人格分裂的一群,他们有时如狼似虎地嗜血滥杀,有时又正襟危坐地记日记、作检讨;有时百折不回、意志如铁,有时又投水上吊、意志脆弱;有时理想远大、气势如虹,有时又志大才疏、叶公好龙。这不但是他们的性格与分裂,更是他们的悲剧。

如果说,此种悲剧性可算作是带兵书生的性格悲剧,那书生带兵还有一层命运的悲剧。

太平天国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是“书生带兵”,是洪秀全等一群考不上“大学”的书生,领着一批用洋教义洗过脑子的农民,有意无意间成为了中华正统文化的摧毁者;而湘军在曾国藩等一批考上了“大学”的书生的带领下,也是有意无意间竟客观上成了中华正统文化的捍卫者。二者的主体成分其实都一样,都是农民,都曾受剥削压迫,都曾困苦不堪,都曾渴望改变命运而进行过人生的豪赌,他们战场上拔刀相向、互为死敌,只因为他们的选择不同——选择为钱卖命的成了湘军,选择造反的成了太平军。由此来看,湘军与太平军的较量,怎么看都有点像是一场“煮豆燃豆萁”的自相残杀。

太平天国起义时,其起义口号之一是“消灭清妖”,也就是说,他们能预料到的主要敌人是清军,可后来事实上他们遭遇到的最强劲敌人并不是清军,而是湘军——一批被临时武装起来的为钱卖命的农民——也正是他们最终彻底打败了太平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