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甲申”到“甲午”(1)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诸荣会


李鸿章最为时人和后世唾骂的一点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其实哪只是他,在晚清历史上只要是镇压过农民起义的,似乎都逃不过这一“铁律”,曾国藩如此,再前些时的叶名琛如此,再前的林则徐实际上也是如此!其中对这一“铁律”唯一打破一次的要算是刘铭传收复台湾,但那似乎是特例。

那么为什么晚清的军事史上会有这么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铁律和魔咒呢?后世的教科书上常常将此归纳为一句话:即都是他们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其实哪能如此简单啊!

李鸿章的“外战外行”的表现,当然主要是指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从而导致了中国在灾难的深渊里越陷越深。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会在中日之间这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中失败了呢?

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当然以甲午年即1894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但其实失败因子却是在十年前的朝鲜“甲申之变”时,甚至更早时就已铸下了。

甲申年(1884年)十二月,朝鲜突然爆发所谓的“甲申政变”,朝鲜亲日派人物金玉均,劫持了国王李熙,并准备另立幼主。当时领兵在朝鲜的袁世凯,在来不及请示李鸿章的情况下,率领清军迅速出击,仅三天就平定了政变,将李熙又扶上了王位。

朝鲜的这场“甲申政变”实际上是日本在背后策划并操纵的一场阴谋。其事可追溯至1875年9月,日本派一小军舰“云扬”号进入朝鲜江华岛附近,朝鲜对此进行了攻击,日本便以此为借口,于1876年初派出一支军队侵入釜山和江华岛,逼迫朝鲜与之签订所谓的通商条约,同时派出外务大臣森有礼到中国与清政府交涉——因为当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然而李鸿章只在口头上表示,日本武力逼迫朝鲜通商是不对的,但朝鲜有自己的主权,中国并不好干涉朝鲜是否签约事宜。于是很快,日本便逼迫朝鲜与其签订了《江华条约》,并在其中写明了“朝鲜国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日本这一招,实际上用心有二:一是从法理否定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为其进一步侵入朝鲜铺平道路;二是为其后来否定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了个头。事后看来,在这里李鸿章无论如何都是一次大大的外交失误。而日本正是利用李鸿章和中国的这一失误,不断向朝渗透,两年后终于有了这次“甲申之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