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5)

东方曙光:建党的那些人与事 作者:王晓明


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还是倡导社会主义?

“朦朦胧胧的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只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呀!映着初升的旭日光儿,一霎时遍地都红!”这是1920年1月1日发表在《星期评论》第31号上的《红色新年》的一节。

马克思主义思潮来了,势如破竹,上海被卷入了这场思想的洪流之中。

当时在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媒介主要有三个:一是陈独秀领导的《新青年》月刊;二是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等组织的《星期评论》;三是邵力子等创办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这些媒介集结了一大批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回到上海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新青年》月刊是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刊物。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他同在商务印书馆、《民国日报》社、《星期评论》社工作的沈雁冰、李汉俊、沈玄庐、邵力子等人联系密切,共同宣传新文化,介绍新思潮。

1919年6月8日,《星期评论》创刊,它一出场就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姿态,立即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震动,引起了思想舆论界的密切关注。《新青年》称颂它是“最有力的周刊”。8月中旬以后,它就走上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开始的时候,它的销量不过一千份左右,后来越来越受青年们的欢迎,李立三、周恩来等都是深受其影响的青年。

《星期评论》在五四运动后,宣传重点放在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方面,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星期评论》周围逐渐团结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俞秀松在《星期评论》工作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很快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俞秀松担任了第一任书记。《星期评论》在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1920年6月6日,在上海租界工部局和军阀政府的迫害下,《星期评论》被迫停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