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荒诞朝廷(3)

一言难尽:晚清历史现场 作者:顾晓绿


庚子之乱,清廷令董福祥军围攻各国使馆,欲尽杀使臣,一时间,东交民巷炮声日夜不止。各国使馆内洋兵仅四百余,然清兵与义和团万余人却围攻月余,竟也不能攻破。

关于庚子之乱,据吴永《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西太后曾对他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但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但其实“西太后及其一伙”决定围攻使馆,是由于对各国使臣干涉她废帝立储十分痛恨,企图通过攻打使馆“达到‘使馆朝夷,皇位夕易’的最终目的”。

庚子之乱之后,清廷决意练兵,但练兵需要大笔经费,朝廷拿不出来。于是,清廷决定向各省摊派,号召“各督抚务须不分畛域,共济艰难”。据盛宣怀在京师的眼线报告:“慈圣(慈禧)对练兵一事非常着急,因筹款事几至寝食俱废。”

甲午之战中,吴大澄为陆军统帅,其自以为必胜,故而曾在阵前悬挂“免死牌”,以示轻蔑。对此,日军大怒,都欲杀之而后快,惟有以乐善堂药店为掩护、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岸田吟香说:“吴某徒为大言,政事兵略非其所长,惟小学及篆法刀为一绝,若生擒之,断不可伤其性命,可以使其赴我国传清国绝学。”    吴大澄书生领军,实在是其本人和国家的悲剧。其为金文专家,雅好镌刻,行军时携有镌字工匠,经常亲手模仿夏商彝卣文字,令匠人镌刻在枪支木柄上,以至于甲午战争日军都以缴获其枪支为幸事。甲午罢官后,家境贫寒,以贩卖字画为生,后在贫困郁闷中死去。“本帅具七擒七纵之能,倭酋有三战三北之兆”言犹在耳。

安庆起义,徐锡麟刺死安徽巡抚恩铭后,清廷朝中满人大臣俱如惊弓之鸟,谈虎色变,胥有戒心,而尤以端方最为甚。某日,陈伯陶以事进谒。时天气燥热,陈俯身向靴囊取折扇,端方虎跃而起,指陈狂呼:“你做什么?”陈抽扇而出,愕然道:“取扇子乘凉而已,帅座何故惶恐如此?”

庚子年间,山东义和团起,并熊熊燃遍整个京津鲁冀地区,数百万流民涌入城镇,他们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抢劫城乡良民……到北京各王府内演示“神功”,使得一些贵族高官战战兢兢,连慈禧太后也对其法术深信不疑。某大臣向众明言:“此等义和团,皆是天生奇材,有无穷法术,可以包打西人,故西兵如欲进京,我等亦不必阻止,听其与团匪打仗,俾知团民之利害。”西太后“每日于万机之暇,必将神团咒语诵七十次”,认为“有如此之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因此贸然下令攻打使馆,向各国同时宣战……刘铭传保台湾立了大功,死后官颁谥法。所谓“谥法”,是封建朝廷对死去功臣补发的一种“封号”。礼部官员暗示死者家属,如肯多花万把两银子,便可让死去的功臣的“谥号”更尊贵一些。刘家认为太贵不肯出,因此刘铭传就变成“刘壮肃公”。有人说,如果当时刘家花钱了,那么“刘壮肃公”也就成了“刘庄肃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