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忧外患(10)

一言难尽:晚清历史现场 作者:顾晓绿


清廷中央满族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醇亲王奕曾向军机处建议,为了驾驭天下,朝廷要有意识地采用扶植湘、淮两股势力使他们互相竞争的手腕,切不可支持一派压制另一派,他说:“湘、淮素不相能,朝廷驾驭人才正要如此。似宜留双峰插云之势,遮收二难竞爽之功。否则偏重之迹一著,居奇之弊丛生。”

初创时期的淮军,还是给人无限的期待。在模仿西洋战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了合成军队--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并且按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训练,让部队接受新式武器的考验。不过勇营的组织和现代的军事体制仍不能兼容。症结在于官阶制度让中、上层将领免于直接参与作战,这使得营官或甚至哨官,去接受严格的洋式操法是不可能的。

光绪元年九月,《纽约时报》观察了中国的建军发展后,提出严苛的批评,认为他们在军容壮盛的欧洲军队面前,恐怕抵抗不到五分钟。

淮军之所以被消灭,是由于后期淮军的腐败、贪生怕死、不堪一击导致的。而淮军的腐败,其领袖李鸿章难辞其咎:其本人就是一个有才华但乏品德之人。曾有人评价说:“李鸿章之人格,能人人之脑而不能人人之心。一看李之全集,祗见其作事而不见其为人。”还有人指出:“清末腐败之风炽烈,其始作俑者,李鸿章盖不能辞其责也。”李鸿章认为,淮军将领们“率乡井子弟为国家杀贼保疆土,今幸遇太平,当令积钱财长子孙,一切小过,悉宽纵勿回”。因此淮军后期的腐败是李鸿章默许的结果。

李鸿章的用人之道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只重才,而不重德。其“统率群下,不问品类如何,只重其谋略才识”。并且李鸿章喜重乡谊、重旧部、不重德。“李鸿章待皖人,乡谊最厚,晚年坐镇北洋,凡乡人有求,无不应之。久之,闻风麇集,局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所以,淮军中许多将领品行窳劣。正因为如此,淮军打仗与湘军不同,完全以掳掠为目的,每次城破,必大肆劫掠。淮军将领因此而都成大富。

清廷晚期,早筹办练军的是刘长佑。1863年,清政府谕令刚调任直督的刘长佑“筹直隶抽练营兵,酌募勇丁,以重畿辅”。1866年,刘长佑设直隶六军之制,变通直隶练兵章程。因内忧外患之危,令练军择要于遵化等处各驻一军。直隶练军从绿营抽丁,原营仍保留其兵籍,兵丁调至他处训练,每月获练饷2两4钱,在原营支领底饷1两5钱。一些被抽兵丁不愿离乡,往往正身留在原地,而雇人去练营顶替操练,分少许所加之饷给冒名之人;一遇有事调遣,受雇者不愿往,便又转雇乞丐穷民替之。因而有人讥之为“兵止一人,人已三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