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石头就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问题的,因为他要面子,不愿意23岁了还跟家里要钱。家里每个月会把钱打给一个亲戚,但他基本上不去拿。大学第一天报到完他就出去了,干什么?去打工。借了辆自行车,到处找活干,什么活都干,只要能给钱。
有个停车场,需要画个指示牌,他就去了。大热天的提着油漆桶,光着膀子跪在铁板上画,一个月能挣300元钱。于是,他得控制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每天绝对不能超过10元钱,经常是早饭多吃俩馒头,晚饭再吃一顿,这样午饭就可以省下了。经过食堂看到别的同学,人家问吃过了吗?他只能打肿脸说吃过了,回到寝室逮到没人的时候,使劲儿喝白开水。这就是23岁的大一新生杨石头,比起班上的同学,年龄大,充满自卑感。
因为要打工养活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为了不落下太多功课,石头就得琢磨怎么学能事半功倍,长久下来,他学会了一套记笔记、写心得的办法。老师上课讲过的,他只记重点,晚上翻着这些重点再对着书回忆,回忆老师讲这段时的思路,再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跟写论文似的,每天写每天写,就更容易掌握。
他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他不像其他同学学习那么好、绘画基础那么好,就只能每天写心得,盯着那些个画写心得,因为他感觉,但凡手到的东西,都是心里理解的东西,每天写十几条心得,一个月就三四百条,知识点就开始积累,领悟力就越来越强。
如果你看《职来职往》会发现,石头哥被拍到时,常常在低着头写写画画,那就是他在写一些脑子里突然有的语句,他说站在台上的很多时候,写的一些话,过了很久还是会触及自己,其实写的东西不只为说给选手听,更像是说给自己听。
听他说到令我自己心里难受的时候,我就跟他打趣,也缓解缓解自己的情绪。我说这是因为他老了,人上了年纪总会记不住事儿,我姥爷以前就喜欢没事儿记记东西,挺好,保证石头哥老了也不会健忘,呵呵。
他说真的是这样,他永远活在一个“老”的状态里,学画画比孩子们老,上大学比同学们老,老到这个年纪在任何单位,都应该是个有资历的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进大学没多久,冒着被留校察看的风险,都要出去找工作,他要把耽误的时间给找回来。
第二学期,他去一家广告公司求职,那时他已经算是有基础了,年纪大些也敢讲话,就顺利地入职了。他被派到企划部,做企划总监助理,月薪2000元,终于能好好地养活自己了。那会儿他还在上学,为了保住这个月薪2000元的饭碗,只能瞒着公司说自己念的是在职续本,是啊,他的年龄很符合这个谎言啊。这样,他就可以灵活安排上班时间,每周有三四个半天,是可以回学校学习的。
在广告公司锻炼了半年多,他觉得自己应该也能试着做个小公司,还能经历更多的工作流程,就辞职了。从学校带上几个同学,一起开了个石头设计工作室,跑中关村什么的,求人家公司让他设计VI、包装盒,能做的就尽量做,每天到处找活儿。
现在很多同学常说,我在学校也有些社会实践经验,我在学生会做过什么什么,在校团委组织过什么什么,其实那都不是真正的社会。学校里的任何社团,出了岔子,总还有学校顶着,不会面临多么有风险的市场考验。只有把自己丢出去,才能真正得到市场实操的经验。
到了快毕业时,石头已经积累了信心,觉得自己未来找份工作,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他学的是装潢专业,当时面临两种选择:很火的装修行业和不太规范的广告行业。他想了想,觉得广告行业是可以把艺术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自己要做个文化人,做广告至少能算半个文人,好,那就走广告这条路,而且,要去规范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