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统年间一样,天顺朝也有一位被朱祁镇称做“先生”的人--吏部尚书王翱,他是天顺年间的“第一廉政标兵”,不但为官清廉,行事更以“铁面无私”著称。朱祁镇经常单独召见王翱,商讨诸如人事任命安排之类的事务,王翱也实诚,有一次朱祁镇召见王翱,却见王翱叫上一位同僚在旁记录,这下可犯了封建皇帝的“大忌”,但王翱立刻解释说:“老臣老眼昏花了,有时候怕遗漏了重要事情,所以叫人在旁记录。”朱祁镇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朗声笑道:“你办事稳妥,很好很好。”重登帝位的朱祁镇,依然没有忘记十六年前他初亲政时的理想--中兴大明。
朱祁镇过世于明朝天顺八年(1464)正月十六,《明史》上对他的评价中,说他一生有三大善举,即释放建文帝被囚禁的儿子朱文圭,追封被宣德帝废黜的皇后胡氏,废除野蛮的殉葬制度。而事实上,从天顺元年(1457)开始,无论朝局怎样变化,他一直在执著推行另一个善举--优老之礼。即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都要每年发放粮食供养,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服任何国家差役。这是对朱元璋时代养老政策的补充,更是那时代世界上最早最细化的“国家福利政策”,在他身后,这个政策沿袭整个明王朝。
朱祁镇过世后,继承帝位的,是他的长子,在景泰时代一度被废黜太子位的明宪宗朱见深。表面看,他的接班似乎“众望所归”,其实即使朱祁镇复辟成功后,他回归太子位,依然经历一波三折。他在天顺元年(1457)三月被重新立为太子,但册封诏书上,太子的名字却变成了“朱见儒”,事后才知道是写错了。而对他本人,父亲朱祁镇一度也不满意,他在朱祁钰时代残酷的争斗中,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而且性格懦弱。朱祁镇过世前,还对他分外不放心,曾经试探着问大学士李贤,太子究竟有没有能力即位?李贤立刻回答道:“如果太子即位,那是社稷的幸运啊!”恰好这事后朱见深前来拜见,李贤连忙快步上前,拉住朱见深,让他跪倒在朱祁镇脚下。朱见深也恰到好处地抱住父亲的双脚,当场号啕大哭。朱祁镇也流下了眼泪。这段父子间最后的温情,也为朱祁镇确定了选择--传位朱见深。
朱见深登基后,给朝臣的第一印象,就是喜欢叹气。尤其是接到边关奏报,如果他看了以后,直接叹气,就说明出大事了。他即位刚一个月,广西大藤峡就发生叛乱,朱见深看了奏折后,当场叹息一声。他即位的第二年,荆襄又发生了流民暴乱,他接着还是叹气。甚至有时候朝臣在他面前发生争论,要他裁决,他一样只是叹气。长吁短叹,几乎是他给朝臣留下的主要印象。
朱见深登基的早期,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反冤案,特别是“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杀的冤案,以及为他的叔叔景泰帝正名,恢复景泰帝的帝号。但唯独给景泰帝朱祁钰平反最难,父亲朱祁镇早就给朱祁钰定性,并且采取了严苛的打压。朱见深虽然有意平反,却一度找不到由头。最早提议平反景泰帝的是湖广御史高瑶,他在成化三年(1467)五月的奏疏里,把景泰帝的冤情推到了拥立朱祁镇登基的三个逆臣上去。至十二月,又有左庶子黎淳上奏,将景泰帝比做汉朝的更始帝,认为景泰帝虽然有错,却应该给予帝王的尊重。朱见深仍然觉得这个理由太牵强,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朱见深自己找到了这个理由,他在册立了太子朱祐樘(后来的明孝宗)后,随即下诏,称自己父亲朱祁镇在世时,就一直感念景泰帝保全社稷的功业,一心为他平反。至此,景泰帝一案,终于彻底翻案。是年十二月四日,朱见深举行盛大祭祀,为景泰帝追封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