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再照搬资料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 作者:(美)杰瑞·魏斯曼


如你所知,打造一场势在必得的演讲,内容正确是首要的,这里的内容就是你要讲的“故事”。诚然,声音洪亮、举止得当、应付刁钻问题的技巧也很重要,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一场影响深远的演讲,除非演讲内容本身很清晰,可以领着听众径直走向你期望的目标。

打造演讲,首先就从构造内容开始,这也首当其冲成为传统演讲方法容易出错的地方。

还记得“目光呆滞效应”吗?如果一场演讲堆砌太多目的不明、结构不清、逻辑不顺的事实,听众就会感觉无聊,“目光呆滞”。这时,演讲就沦落为机械地照搬资料:演讲者没有条理清晰地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主题的任何东西。

很多商业人士为此煞费苦心,就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听众只有听到所有细节才会理解一件事。结果,他们做了一场场“内容翔实”的演讲,但充其量只是照搬资料:先给他们看看市场增长的数据,然后还有最近两次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再加进去一些产品发布以来媒体报道的摘要和管理团队成员简历上的亮点;还有财务报表……反正有多少用多少 ,越多越好。这就是弗兰肯斯坦方法( Frankenstein approach):将迥然各异、没有联系的各个部分拼凑在一起。

面对这种演讲,听众深受其害,但有时“受害者”也会奋起反击。在被铺天盖地的文字和幻灯片淹没之后,听众最本能的反应就是痛苦地打断演讲者:“你想说什么”或者“那又怎样”,然而这种打断不是粗鲁的表现,他们仅仅是想保护自己。对于演讲者来说,这种反应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错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

但愿你永远不要用这些资料、数据轰炸听众。尽管如此,广泛地收集资料依然很有必要,它是成功演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数据和资料只是演讲的一部分,而并非演讲本身。在准备阶段收集好资料,但不要在演讲时“和盘托出”。英语中的“ obscene”一词在古希腊语中常指不可以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行为,比如“谋杀”,字面意思就是“上不了舞台,不能出现在场景中的”,因为这些行为不适宜在公共场合表演。从这个角度看,照搬资料式的演讲也可以算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行为。

既然资料只是演讲的一部分,就需要一个可行的环节将各种资料融合到整个演讲中去,这个环节就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可以帮助你考虑到演讲需要或不需要涉及的所有信息,同时激发参与者自由联想、迸发创意、发现偶然的联系并且畅所欲言。头脑风暴的后半段,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筛选、取舍,整理出一份逻辑通顺、说服力强的演讲稿,它可以让听众心甘情愿跟着你走。头脑风暴之初,关键是不要以是否符合逻辑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材料。把所有材料摊在桌子上,一张张过一遍,确定是否有价值,然后再进行分类。先提炼,再组织,先确定内容要点,再确保结构流畅。

要想更好地理解头脑风暴,关键是在发挥创造性准备演讲时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以下这些都是我当年在媒体工作时,与那些创意无限的专业媒体人一起开展头脑风暴积累而来的经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