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事件
你使用什么试听辅助手段?会不会现场演示产品?如果会,场地是否允许?听众能否看清?什么时候做演示,演讲前、演讲中还是演讲后?
在头脑风暴开始前,就要确认目标、听众、外部因素和环境,并且把它们置于整个大框架中进行考虑。在讨论时,可以使用框架表格收集上述信息。
尽可能清晰、具体地确定这些影响因素。要知道没有一种演讲适用于所有场合。所以,我们要建构的演讲是一组演讲者在一个特定场合,为了一个特定目的,面向一类听众,讲述一个“故事”,如果不是一个为听众量身打造的演讲,注定缺乏说服力,也没什么效果。如果在准备阶段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使它呈现应有之貌,那为什么还费力演示给听众呢?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关于同一个话题的每一次演讲都需要从头准备呢?这也没有必要。只要认真准备过一次,之后的每次就会驾轻就熟,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我踏入商界 20年来,除了第一次与客户准备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以后再就同一话题进行准备时间只会更少。不管我们面临的是什么主题,最复杂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好,最简单的零售业也罢。一般情况下,第二次准备只需要 15分钟,以后依次递减。
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借鉴并参考过去的演讲内容。关键是,每一次准备都要从框架表格中的基本要素做起,这一步确保演讲的每一点都是说服成功的关键点。
千万不要跳过这一步或者在这一步偷工减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团队里每一个人都知道并认同这么普通的“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事先全都放在桌面上说,这对决定什么东西应该或者不应该出现在演讲里,以及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有积极作用。
现在,已经完成了背景资料的调查和要点的确定,下一步就是发掘那些潜在的想法。你的右脑此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与演讲有关的点子上,捕捉脑中一闪而过的火花,头脑风暴便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