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品质量有口皆碑,“日本制造”甚至一度成为最高产品质量的代名词。
可是日本产品最高质量奖却叫做“戴明奖”,而戴明是美国的管理大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二战”后的日本因为长年征战加上战败,经济上一片萧条,急需振兴。日本人请来了美国的管理大师戴明博士请教解决良方。戴明博士来到日本时提出,“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就一个理念,每天进步1%”,就是这句简单的“每天进步1%”,让日本企业家如醍醐灌顶,找到了企业经营方向,他们全力贯彻这一理念,每天研究如何“每天进步1%”。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松下、京瓷、本田、三菱等一大批日本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世界一流品牌。
所以,为了感谢戴明当初一句话的指导,直到今天,日本产品的最高质量奖,依然叫“戴明奖”。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企业的兴盛,美国的福特汽车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亏损甚至一度高达30亿美金。于是美国人坐不住了,福特找到了曾经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戴明博士,戴明给他们的回答依然是“每天进步1%”。
遵循这一观点的福特在两年之后,竟然盈利60亿美金。
这就是“每天进步1%”的力量。
1%并不是多大的数量,或者对于我们而言只是每天多看一页书,每天多写几行字,每天多跑一段路,每天多说几句话……然后就是这每天进步的一点点,日积月累后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水滴石穿也便是这个道理。
人们最初都是平凡的,为什么十几年寒窗苦读后有的人金榜题名,有的人名落孙山?这天壤之别的背后正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造成的。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每天比我们早起一个小时,晚上晚睡一个小时,每天多做一道题,多读一篇课文,多写一篇日记,多背一个单词。最初的时候我们不以为然,在这些人比我们多付出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将那时间用于嬉戏、打闹、游戏甚至嘲笑他们的执著。
最终,他们笑了,我们哭了。
工作、生活也是如此。
十年前,有一个北漂而来的小女孩,我们姑且称之为小A,在举目无亲的京城从事销售工作。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月多收入一点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别人都已经盯着手表准备打卡下班回家吃饭的时候,她还在办公室里查资料,打电话,准备第二天拜访客户的各项工作。当别人已经进入梦想的时候,她又会拿出自考教材,以每天一个小节的速度,如同蜗牛一般慢慢的学习着。当别人正在欢度周末的时候,她又去参加业余培训班,如饥似渴的投入学习当中。当别人将赚来的工资都用来买衣服的时候,她却每月扣除寄往家里的钱外,坚持给自己买三五本书……
这些渐进的变化,同事们并不在意,认为那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可事实上,正是这渐进的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在日后逐渐将他们的差距拉大。
小A的客户签单量总是比别人多那么一点点,她的工资每个月都会比别人多那么一点点,她家里的存书每个月也都会多出一点点,自然她收获的知识每天也比别人多一点点……一年后,这每天的一点点显示出了威力。当同事们依然依靠家里人寄钱才能买上回家的车票时,小A已经积攒了一部分足以让同事们羡慕的积蓄。两年后,当同事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时候,小A的自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有几门课程就完成了专科段的学习。三年后,当同事们还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小A已经拿到了大学文凭,并且利用每天那一点点的时间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
五年后,那些同事还在北京的大街上为了工作而奔忙的时候,小A已经成为某大型企业的总监。但这依然没有挡住她前进的脚步,小A依然保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姿态,继续进步着。
十年后,小A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而那些曾经的同事们,与她的差距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小A并不比那些人聪明多少,小A的起点也不比他们高,他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小A坚持不懈的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那些每天挤出来的时间其实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小A做了,并且持之以恒,别人没有做而已。
每天进步一点点,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每天进步的那一点点才构成了前进的路线。没有谁能一步跨上领奖台,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就是每天都要超越昨天的自己,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达到梦想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