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图们江:一水两岸三邻邦(3)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作者:聂作平


在防川村,我们向边民打听一块著名的碑。在边民的指引下,我们轻易找到了矗立在中俄边境上的一块饱经沧桑的花岗石石碑。石碑面向中国一侧正中,竖向刻有“土字牌”3个大字,左侧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8个小字,这块被当地人称为土字碑的界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主持立碑的人就是吴大潋。

那是风雨频仍、波诡云谲的19世纪末,湖南人吴大潋时任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督御使,光绪十二年,他奉命作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中俄勘界事务。在勘界谈判中,俄方代表强行要将两国界碑立在距图们江出海口44华里处的沙草峰一带,理由是海水灌入之地,谓之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图们江口。面对强横的沙俄代表,吴大潋义正词严地提出,应该按《(中俄)北京条约》,在图们江出海口上溯20里处立土字碑。何况海口即江口,二者并没有区别,海潮时海水灌入地不止20里,退潮时也不止20里,江口就是海滩近处。吴据理力争,再三辩驳,终于推翻了俄方代表的无理要求,从而收回了被沙俄非法强占的百余里领土,“土字碑”也得以立在今天这一地点。更为重要的是,缘于吴的据理力争,俄方同意中国船只拥有顺图们江出海的航行权。该年10月,俄国地方当局正式向中国地方政府递交“图们江口中国船只出入,俄国必不拦阻”的照会。看起来,吴好像胜利了,但这样的胜利委实令人心酸:明明是自己的土地被迫割让他国,还得经他国同意才能从这里经过。然而,弱国无外交,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以后,一直到1938年,中国每年最多有1400艘船只顺图们江沿俄方一侧出海,还有定期班轮开往俄罗斯的海参崴、日本,甚至中国上海。

1938年,张鼓峰事件爆发,日军在防川村后的张鼓峰与苏军发生激烈武装冲突,双方出动了飞机和坦克。停火后,日军在防川一带的图们江上立桩堵江。原本与冲突双方毫不相干的中国遭受无妄之灾,从此中断了出入日本海的航行。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恢复图们江出海权才重又提到中国的议事日程上。经过多方磋商,1992年3月,《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正式生效,中国沿图们江俄罗斯一侧的出海权得到了恢复和法律上的保证。

“没有人会看不到图们江地区的区位优势。”珲春市一位专事图们江开发的官员如是说。以珲春为中心的图们江中国段被称为金三角,这里是中国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到北美、北欧最近的点,由此可见,图们江的开发对于东北的重要意义。早在1991年1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宣布筹备建立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并发布报告提出:从全球贸易结构来看,图们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有巨大潜力--俄罗斯远东资源丰富,蒙古有矿产和畜牧产品,朝鲜有森林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中国东北具有农产品、轻工、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本和韩国则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