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心理崩溃的危险思考方式
如序章中所述,我们在遇到某些厌恶的事情时,会在瞬间产生自我中心的理解态度。
有人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被谁挤到后产生的不愉快,就会产生想要采取暴力的过激态度。被滴水的雨伞刮碰、擦着刺鼻的香水、在嘈杂的车厢内使用手机……都会令大脑出现不愉快,这些现象并不仅仅局限在公共汽车当中。(译者注:在日本社会中,上述的情况都属于违反社会秩序准则的行为。)
综上所述,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的解决态度确实各种各样。然而,没有多少人会去深究“为什么会抱有那种态度呢?”大概是人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后,无暇再去回忆路上不愉快的事情了。
但是,压力耐性低的人、心思狭窄的人,瞬间就会执著于非常自我的分析态度当中去。脑中满是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一整天都会抱着那样的心态度过。长此以往的积累,可能就会导致不再愿意乘坐公共汽车,也可能很快再找出其他的理由,不去公司上班了。
比起外力刺激的事情,在受到压力后瞬间产生的自我解决态度才是左右情绪的原因。这就是“自动思考”。自动思考是根据从儿时起的经验、环境、知识等,很自然地感染在身上的产物,所以平时基本上不会去刻意追究。我们很少去反思“为什么我会反感了呢?”“为什么我会发火了呢?”之类的事情。
你有没有思考“我是为什么”?假如能够理解这样的感觉,在受到压力的时候,就不会马上情绪化的反应,而是会想“这样的感觉也许是自动思考”。这是与压力耐性的强度、心理空间、柔软性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注意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在对话中频繁使用“绝对”“我不会错”等语言的人,他们的视野会变得相当狭窄,产生“认知的扭曲”。
总是张扬地表现出“必须要按照这样”“就是如此”态度的人,多数的心态都不会是好的状态。视野狭窄的话,选择分支自然也会变得狭隘,因此便丧失了柔软性。是心理破裂、精力燃尽的前兆。
汽车的方向盘有个“自由间隙”,没有这个余地的话,就无法开车,没有“自由间隙”的方向盘或者加速器,只能去开F1的赛车。心理也是如此,要保持适度的“自由间隙”。(译者注:自由间隙是指汽车部件的齿轮咬合之间的活动空间,起到缓和作用,而赛车所要求的操作精密度使得这个自由间隙可以忽略不计)我防止压力积累起来的方式是,对自己说“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到完美”。在某些情况下,想要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太追求每一件的完美度,反而会毫无进展。无法取得进展,就会否定自我,导致压力更加增长。
为了减轻压力、释放压力,我会提醒自己能够做到“适度”就可以了。依照自己的价值观,保证日常的平衡性,以适度为目标。而且时常地,在脑海中把压力记录成日记,反复分析,作为衡量认知变化的背景。 认知易被扭曲的情况
对事物的分析只有“黑白”两种概念,稍微出现失误,就会全盘否定。仅仅发生一件令自己失望的事情,就会认为“世间的事情全部如此”(过分同一看待事物)。
忽视正面的事情,只能够看到生活中的负面。
毫无根据地得出悲观结论,导致促使事物向不利方向发展,从而认定任何事物都是朝向不利方面。
夸大自己的失败,弱化自己的成功,夸大他人的成功,弱化他人的失败(主观地用有色眼镜来判断)。
认定自己的情绪是对现实的反应(仅凭感觉来判断真伪)。
做什么都有“应该”与“不应该”的想法,认为不那么做的话就会被惩罚,别人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发怒。
一旦失败的话,就会给自己贴上“自己是落伍者”的标签,对别人的失误贴上“没有好事”的标签。极端地同一化。发生某种糟糕的事情,不论原因,都会往自己的身上包揽责任(个人化)。
《再见,讨厌的情绪》
(大卫·D·本茨,星河书店)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无法从压力中逃脱。相反,一旦放任不管,就会变成压力四处横流。所以,应该想到需要从多种多样的压力中保护自己的方法。
横滨劳灾病院的山本晴义提倡这样一句话:每天决算压力主义。也就是说当天的压力,当天便解决清楚。我很喜欢这句话。
一天的压力在入睡前重现脑中时,消除不了模模糊糊的压力时,我用一种接近“呼吸吐纳”的方式作为冷静大脑的方法。
心理和身体的状态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所以还是在睡前将身体和神经都充分放松下来是最好的。做到清楚明白每一天,顺利完成每一天,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