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法兰克福犹太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高墙和大门之内的犹太街中度过的。今天,这个监狱般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仅有的几所房子在19世纪中期被法兰克福政府拆除,剩下的一点点残迹也在1944年5月美军的轰炸中被夷平。不过,这条古老街道的一部分墙基最近被发掘出来,这些遗迹至少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犹太街中极为局促的生活状况。从北部的博恩海姆门到南部的犹太人公墓,只有1/4英里长,宽度不超过12英尺—有些地方甚至少于10英尺。即使一开始这个地方划为犹太人居住区,相对于只有100人多一点点的犹太人群体,街道也显得非常拥挤了;而到1711年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数量不少于3 024人。在如此局促的地方安置所有人口,需要极为高超的建筑技巧:房屋只有8英尺宽,建为4层,在每一排房屋后面再盖另一排房屋。这样的建筑结构也使得火灾变得异常危险—实际上,整个犹太街曾经在1711年、1721年以及1774年毁于大火。这也意味着这里的生活既高贵又贫贱:高贵是因为对房屋的需求远远多过了供给,因此在犹太街北部的一个4居室房屋的价格与歌德父亲在格拉泽·希尔施格拉本有24个房间别墅的价格一样;贫贱是因为卫生设施、光线和新鲜空气的匮乏让生命的期望值缩减了很多。在18世纪80年代,据估计,犹太人的平均死亡率比异教徒要高出58%。1795年一个旅行者觉察到“法兰克福犹太人中的大部分人看起来像是行尸走肉,即使那些正处在青春年纪的人也不例外……他们面如土色的容貌也将他们与其他极为绝望的居民区别开来”。后来,在部分高墙被拆除后,一些诸如安东·博格这样的艺术家某种程度上浪漫化了犹太街;实际上,它变成了吸引维多利亚臣民旅游的一个地方(查尔斯·格雷维尔以及乔治·埃利奥特就是英国旅游者中的成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给年轻的歌德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地狱般的贫民窟:
空间狭窄,灰土飞扬,人群拥挤,各种刺耳的说话声音—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让人极不舒服的画面,即使对一个只是从大门旁路过、向里面扫了一眼的人来说,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敢独自一人进去那里,而且从汹涌人流中逃出来之后,我还没做好重返那里的准备;那里的所有人都会拉住你,不厌其烦地推销或求购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