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参禅的法门(7)

不生气的艺术 作者:任惜语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道:“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有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实际上都不堪一击,很不实用。

荀子说:“不闻不若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地潜心钻研,没有她含辛茹苦、反复实验,哪里会有化学元素“镭”的发现呢?

我们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笑话,他空有满肚子的用兵之道,临阵时却溃不成军;谁都知道一些灭火的基本常识,但面临火灾时又有几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呢?由此可见,要把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