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泽东抵达莫斯科。他此行的目的,既是为中苏结盟,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外援。12月21日,毛泽东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一辆辆汽车驶下装配线时,他对随行的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走过一条汽车工业带动国民经济的道路,伟人们决定用行动改变一切,向苏联学习汽车制造技术。
“1950年2月,毛泽东签署了《中苏友好条约》,以后就派了周恩来总理率队去苏联谈判,达成了后来的156个项目,其中就有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苏联负责设计和成套设备供应,并帮助整个建成。”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回忆说。
1951年,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距长春西南6公里的孟家屯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建设自己的汽车工厂。
两年后的夏天,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1万多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他们宣誓要在3年中,完成国家交付的光荣使命。制造汽车,成了当时全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人都在为制造国产汽车捐款助力。为了鼓励“一汽”创造自己的汽车,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一家工厂题词。
饶斌,一位由医生半路出家的政府官员,如果说,有谁的人生经历能够与中国汽车工业最初30年的发展历程完整重叠的话,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饶斌。1953年,中央讨论“一汽”建厂人选,在多如牛毛的人才当中,毛泽东想起了这个高大英武的白面书生。于是,饶斌走马上任,成为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首位“当家人”,带领着“一汽”全体职工开始实现从零到一的历史跨越。
“工厂很大,基建队伍也很庞大,这种情况下,要有一个带过千军万马的人才能指挥,否则的话不好办,所以就把我父亲派过去了,真是时势造英雄。”提起父亲,儿子饶达充满了自豪。
与此同时,在距离长春2400公里之外的台湾台北市,一对中年夫妇也抱着为中国人造中国车的理想,带领自己的团队,投入到了汽车产业之中。他们就是台湾汽车制造业的先驱严庆龄和吴舜文。
严氏夫妻曾经是台湾地区最著名的纺织制造商。工作之余,两人时常走访美国、欧洲等地。他们敏锐地发现,在西方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与国力兴衰的重要指标,发达的汽车工业,将带动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全面起飞,而台湾地区如果仅靠农业,紧靠纺织是不会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提出要搞汽车工业,要以发动机来兴国、报国,要为中国人安上自己的轮子。
1956年7月13日,这是一个注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春“一汽”,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中国人结束了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日子。整整3年,新中国的汽车人用他们的智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一的跨越。
同年9月,在宝岛台湾,裕隆公司也生产出了第一辆吉普车并举行了隆重的试车活动。海峡两岸的汽车人合力书写着一部关于中国制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