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1)

汽车百年 作者:周兵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日趋恶化,基于国防战备的考虑,中央决定,在远离边境的内陆地区建立共和国第二座汽车制造厂。    

在饶斌的带领下,曾经缔造了“一汽”的元勋们再次踏上征程。与他们同行的是两千多名在“一汽”成长起来的精英,而浩浩荡荡紧随其后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1969年9月28日,在群山环抱之中的湖北十堰,“二汽”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据饶达回忆,当时全国的大小汽车厂都参与了,每一个工厂都承包“二汽”一个或几个专业厂,用最先进的工艺来设计机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二汽”的设备水平是全国最好的。

“外国人得知中国自己建了一个‘二汽’,规模很大,他们想考察一番。1978年,由李岚清和我陪外宾到‘二汽’去参观。 那时‘二汽’的车子已经是通过严格程序生产出来的,爬坡(爬35度的很陡的坡)、涉水等等都没有问题。那些外国人看了以后赞不绝口。”说到这些,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老先生依然很兴奋。

创建完成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规模在当时名列世界第三,这里出产的“东风”系列车型更是红遍大江南北。“二汽”建设也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街道上奔跑的国产轿车除了“红旗”之外,还有“上海牌”轿车。“上海”轿车最初取名“凤凰”轿车,与“红旗”轿车同一年出生,车体依据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型轿车仿制。8年后,“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经中央部委批准定型批量生产。年产量达到3000辆,每辆赢利5000元,可谓风光一时。

北有“红旗”,南有“上海”,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的轿车填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空白。然而,计划经济的产物终究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1981年,“红旗”轿车停产,人们惊讶、叹息。多年之后,“红旗”停产的秘密终于被解开:在前后23年中,“红旗”轿车一共只生产了1500辆。这样的小打小闹,不可能不赔钱。

而年产3000辆的“上海”轿车,虽说产量与利润远远超过“红旗”,但是依靠仿造,依然逃脱不了技术落后的局面。到上个世纪80年代停产时,生产了30年的“上海”轿车在重量、发动机功率和可靠性方面,还远远赶不上50年代的原型车——奔驰220s。可是30年之后,奔驰已经向前走了很远了。中国汽车制造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