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把跳槽当作逃避的方法吗?
杜晓欣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在现场招聘时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人人羡慕的某国有银行网络维护工程师。
刚到单位,网上银行从无到有开始运行,小杜发挥特长,与团队一道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也获得了比其他同学更好的待遇。很快地,小杜成为有车有房一族,还组建了美满的家庭。但慢慢地,由于网银系统的成熟运用,在技术平台上实现创新变得很难,他的工作开始按部就班,而外行的上司还经常指手画脚,让他大为恼火。
就在三十岁生日来临前夕,杜晓欣忽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准备跳槽改变一下工作环境。老婆不能理解,与之大吵大闹,并以腹中孩子威胁,杜晓欣才暂时打消了跳槽的念头,但苦恼不堪,逢人便说自己的工作无聊透顶。
通过朋友关系,小杜找到我请教解决的办法。
听完他的自我陈述,我有意避开了银行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话题,向他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认为自己是否施展了全部才华,解决了岗位上的所有问题?
第二,如果大学同学有跳槽成功者,除了计算机专业技能之外,你是否具备他们身上的优势、特长或潜质?
第三,在你看来,跳槽是暂时的逃避还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最好出路?
我不要求他立即回答,而让他回家与老婆好好商量一下,共同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星期后,小杜给我发来短消息:决定安心在原单位上班。一年之后,我得知,杜晓欣已经晋升为部门主管,与团队联合攻关的一个项目正准备申报国家专利。杜晓欣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地调整了不良情绪,成功地渡过了职业倦怠期。
杜晓欣很有代表性,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在单位一度很受重用,事业从起步便一帆风顺。很多职场人和他一样,一旦出现职业倦怠,首先想到的便是跳槽,改变人岗不适的现状,寻找新的环境治疗倦怠。他们之所以轻率地做出决定,其一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以为目前的成功,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忽略了机遇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其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很无奈,以为也和现在的职业一样顺利。
有跳槽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对自己和周遭环境进行全面思考,草率地做出跳槽的决定,不但不能消除职业倦怠,还可能给事业带来较大障碍。大多数职场人的跳槽动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被动跳槽,另一种是主动跳槽。后者毋庸置疑,有了更好的环境、待遇和机会,没有理由故步自封;前者则因为个人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包括待遇、同事关系、发展前途、工作环境,等等。而在许多职业倦怠者看来,跳槽的原因并非待遇和环境差、人际关系不好,而是自身与岗位无法和谐相处。即便工作再好,也经不起审美疲劳的目光天天打量。既然不是工作本身的原因,那就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并不反对跳槽,而是想提醒那些跃跃欲试的跳槽者,你是否消除了自身存在的职业倦怠?新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刺激,但并非治本之法,新鲜感一过,本就存在的职业倦怠难免死灰复燃。
跳槽不是解决职业倦怠的良方,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倦怠而选择逃避工作。相对而言,技术型、事务型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前者如杜晓欣之类整天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打交道者,后者如办公室文秘、接待、财务工作人员等,他们天天面对相同的工作,工作内容单调乏味,缺乏攻坚和创造的愉悦感,又很难被老板重视,容易产生疲乏和倦怠,滋生跳槽情绪。不过在跳槽之前,你可以尝试做一下下面的测试:
1.该岗位是否穷尽你的能力?
2.你是否认真地进行过自我分析,发现了自身优劣?
3.是否可以通过公司内部调整置换岗位?
4.是否可以通过工作之外的其他途径与同事们保持和谐的关系?
5.是否尝试努力工作以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
6.业余时间是否学习充电,为更好的工作岗位做准备?
7.是否与上司或老板讨论过你职业倦怠的问题?
8.是否找到合适的新工作?
9.新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原岗位是否差别较大?
10.是否制定了正确的职业规划?
如果“否”的回答占到70%,就赶紧打消跳槽的念头;
如果“否”的回答占到50%~70%之间,你应该试着矫正自身的毛病,与原岗位做多次磨合的努力;
如果“是”的回答占到70%,那就果断地跳槽;
如果“是”的回答占到50%~70%,或有的回答模棱两可,则要认真分析,视其具体情况做出是否跳槽的判断,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人都有创新求变的需要,有发挥自主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但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并非只能通过跳槽来实现,只要通过自身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能确保事业发展顺利。
希望通过跳槽来消除职业倦怠,结果多半事与愿违。对于职业倦怠者来说,跳槽是一种消极应对,充其量只能解决因工作环境引起的职业倦怠,但现实情况是引起职业倦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往往不是能一跳了之的。倦怠是存在于身心内部的病症,外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只有依靠自己的积极调整,消除助长倦怠的不良因素,主动与外部环境沟通协调,才能达到标本兼治,彻底走出职业倦怠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