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的一个地方准备用经济援助抗击共产主义,在另一个地方则是用军事援助;而在第三个地方(亚洲)却是把一切都交到共产党手里……我们知道,在雅尔塔我们受骗了。我们知道,自雅尔塔以来,那个政府的领导人一直在有意或者无意地欺骗我们……我们比他们所希望于我们的更自由,我们准备为了我们眼中的正义而战斗,但是我们在战斗中不能将自己置于那些喷了香水的浅薄的外交官的领导之下。
虽然麦卡锡的好战言辞最终让他身败名裂,但是他还是可以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中看到自己的很多目标。在朝鲜战争末期,艾森豪威尔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美国人为在海外扩展美国理想而付出牺牲的意愿是有限的。他的政策是用秘密干涉手段,辅之以与当地精英结盟,而不是动用美国的军事力量,这种政策成功地颠覆了伊朗和危地马拉的温和左翼政府。美国提供给第三世界的援助首先是军事援助(1954年军援占全部对外援助的95%,而在1960年占50%以上),其中的意图是阻止左翼政府掌权,同时帮助当地精英抵御苏联的压力(到1961年为止,一半以上的美国外援都给了所谓“前线国家”)。
从美国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体结束的非殖民化浪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美国精英欢迎欧洲殖民帝国的瓦解,因为这意味着扩展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自由观念的机会。这同时也意味着,两次世界大战后大大衰落的欧洲精英可以专注于抵御共产主义和国内改革。马歇尔国务卿在1949年关于北约的会谈后曾指出:“当我们面对提升欧洲安全的问题时,我发现稍具战斗力的法国军队都被派驻在印度支那,而且我发现稍具战斗力的荷兰军队都被派驻在印度尼西亚;唯一没有像样的部队的地方就是西欧。”非殖民化意味着第三世界从此成为了美国的责任,不再是欧洲的责任了。
然而,在另一方面,非殖民化也意味着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在第三世界占上风的危险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