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世界的人们看来,美国是高端产品的产地,是机器生产消除了繁重劳动的地方,是生产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在有海外旅行或者工作经验的美国人看来,美国产品的经久耐用,别国人民对美国的生活和技术水平的仰慕,都有力地证明了美国精神的优越性,而且使他们油然生出一种期望,即将美国的经验复制到这些国家。对于那些素质较高,却又不相信可以在他们所熟知的地方实现美国梦的“当地人”来说,另外一条途径变得越来越重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取消了对外来移民的种族主义的原属国籍的配额制度,以工作技能取代种族作为主要的移民准入标准。与19世纪农业中形成的情况相同,失业成为这些移民前往美国的部分原因,因为当地产品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
使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获得安全的期望,以及美国资本家个人无意于对这一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令人失望的状况,使得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把力量投入对第三世界的广泛的援助计划。塑造这些政策创议的,仍然是美国战后在日本和西欧的经验:与援助挂钩的是受援国必须允许美国进入其市场,允许美国公司汇出其利润;同时作为援助的条件的还有政府改组,并且将共产党人和左翼社会党人排除出政府。援助的目标经常以惊人坦率的方式告知受援国,这个目标就是要改革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国际发展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通常译为“国际开发署”。 该署为1961年 “国际发展法”(Ac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所设立,旨在以美国发展援助和发展指导推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到当今汉语“发展”和“开发”在使用上的不同,译为“国际发展署”更为妥当。--译者注宣称:“旨在影响宏观经济和部门政策的成功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要远远大于援助所提供的附加资本和技术。”
20世纪50年代对市场的神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因素的一个相当极端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右翼发起的反对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扩张的政治运动。另一个是国际上的集体主义提出的挑战,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挑战在第三世界更加明确,来自苏联的推动也更加公开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