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童话到现实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这篇发表于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并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文学,标志着我的事业开始进入“教育现实主义”阶段。
从浪漫的天空猛然跌到坚硬的大地,从田园牧歌的童话一下回到风云变幻的现实,我反思是痛苦的,但我的解剖是真诚的。1988年到1990年,是我对教育弊端批判得最多的一个时期。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对教育的冲击和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挑战,我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教育文章——其中,发表于1989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沉重的思考》最具代表性。
但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实践者,所以我的所谓“思考”始终伴随着实践中的探索。1991年春天,我从乐山一中调到成都玉林中学,由“教育批判”转入了“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的心灵需要,我将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我出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便是我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剖析和批判。1990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我开辟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我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在班级管理上,我尝试着民主化管理,这一探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