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辑 百年名校(11)

我的教育行走: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 作者:李镇西


地方政府的重视,当然不仅仅是财力的投入,而且也体现在对石室师资的高度重视上。自西汉石室创办之始,不但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担任校长成了文翁石室的惯例,而且延请名师执教也是延续至今的宝贵传统。作为蜀郡郡守的文翁,首先是一位“少好学,通春秋”的硕儒,他办学可不是象征性地当“名誉校长”,而是从校舍的修建,师资的培训,招生的办法,以至教学的安排,都躬亲过问,甚至还亲自上课。政府的重视,使石室执教者决无衣食之忧,更不会有“拖欠工资”之虑。于是,千百年来,文翁石室一直是名师硕彦的向往之地。卢照邻、岑参、王维、杜甫、陆游等大诗人都曾在石室留下诗篇。大文豪苏东坡还曾为文翁石室延揽人才,他曾请家安国教授到文翁石室讲学,并写下《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一诗,诗中充满了教书育人的无限喜悦之情。在清代,著名教育家姜锡嘏主讲锦江书院,在《寄怀李雨村同年》一诗中写道:“三年奚不到蓉城,高踞吟坛作主盟。一席锦江君就否?歌声听罢又书声。”表达了他诚邀名师李调元到锦江书院讲学的愿望。直到当代的成都石室中学,历届校长同时也是名震一方的教育专家。

唐代诗人裴铏曾写诗道:“文翁石室有仪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人心未肯抛羶蚁,弟子依前学聚萤。更羡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题石室》)诗中首句中“仪邢”一语的意思是“法式、模范”,诗人认为石室不仅会千秋万代流传下去,而且为后世的办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从汉代文翁创办“石室精舍”起,学校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迭经变更:东汉到唐代为“益州州学”,宋代为“成都府学”,元代为“石室书院”和“成都府学”,明代为“成都府学”,清代先后为“锦江书院”、“成都府师范学堂暂设蒙养师范学堂”,一直到近代晚清的1904年改设现代中学——成都府中学堂,直至今天的石室中学,绵延两千一百四十多年,石室弦歌不辍,文脉不断,甚至连校址都没有动迁过,石室之如此神奇,恐怕于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但我想,如果离开了历代地方政府的全力扶持,而让石室“自筹经费”发展,恐怕永远不会有这个奇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