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3)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作者:赵昱鲲


柳博米尔斯基大概也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因此在第二个实验里,给志愿者一个“专家打分”。她在事后询问志愿者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与专家打分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志愿者认可专家打分是对自己能力的真正评价。现在他们算是对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他们的反应是不是只跟专家打分有关,而跟别人的表现无关呢?

答案是: 一半对, 一半错。对幸福的那一半人是对的, 对不幸福的那一半人是错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和上一次实验一致:幸福的人在专家打了高分后会高兴,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不幸福的人则在得到高分后会高兴,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高分后,却变为沮丧;在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低分之后,却又高兴起来。换句话说,幸福的人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难过,不幸福的人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结果而高兴、难过。

当然, 这个实验也和上次一样, 只能证明幸福和攀比心的相关性,不能指出幸福与攀比心的因果关系。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 Swarthmore College)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 教授推测,其中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攀比心让你不幸福,而不幸福又让你更热衷于攀比。他说:“可以肯定地说,从所有的这些研究看来,攀比心是不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满意的。”

诚然, 攀比心能让你在盖过别人时幸福一下。但这个幸福很短暂,因为你马上又会习惯性地抬起头来,“与人比,其乐无穷”,然后立刻就发现在自己上面,还有一个更高贵的圈子,正轻蔑地藐视着你。于是,你又陷入了下一个“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的循环,在短暂地满足了攀比心之后,攀比心马上就又把你推入下一场更残酷的攀比火坑之中。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埃德·迪纳(Ed Diener )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驱,人称“幸福博士”,他调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大款们,结果发现,他们的幸福程度仅比普通美国人高一点点。其中的原因是,金钱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来源,尤其在你已经有很多钱的情况下,它基本上就没有作用了。

更不用说, 在大部分情况下, 你根本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如果你还是继续甘为攀比心的奴隶,让它驱赶着你在“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里不断轮回,那随着“爬上一格”的难度越来越大,你停留在“严重失落”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因此, 从长远看, 攀比心不仅不能带来幸福, 反倒是通往不幸福的捷径。攀比心驱使着你像转轮上的老鼠一样拼命奔跑,这也许能让你取得一些物质成就,但却在幸福上一无所得。我们要做的是釜底抽薪,抽掉一些在心中熊熊燃烧的攀比干柴,让攀比烈火不再时刻煎熬我们的心灵,更平衡、更宁静地去追求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