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师,在课堂里面教着教着就哭起来了
1949年12月10日下午两点,蒋介石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永远告别中国大陆,飞往台湾。由此开始了蒋家王朝偏安于台湾的岁月。这时,陈诚已经在台湾完成了初步的改革,稳住了局面,为国民党政权自大陆撤退提供了一个安身之地。尽管对台湾的初期建设立下了大功,但陈诚还是很快就失去了台湾政府省主席的身份。1949年12月15日,为了争取美援,蒋介石任命“民主先生”吴国桢接替陈诚担任省政府主席。陈履安说,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让国民党找到了生存的契机。
陈履安:1949年年底,从情报治安保卫单位来了个消息,就是美国放消息出来,如果能够让吴国桢做台湾省政府主席,美援就可以到。吴国桢是亲美派嘛,这个人跟美国人很好。我父亲跟老“总统”他们商量,我父亲就讲,让给他做。有美援,这太重要了。蒋“总统”怎么说呢,这样子好了,你不要辞掉,暂时不做,让他代理。我父亲说,那不行,那美国人就唬不到,你们搞假的嘛。
他坚决辞掉,就不做了,又什么职务都没有了。吴国桢就来做这个省政府主席。吴国桢做了以后,马上去求证(美援),美国人否认,没这个事。后来韩战爆发了,美援才开始来。每年都有1亿美元,给我们很多机器、设备,从美国买。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正式恢复“总统”的职务,至此,国民党混乱一年多的局面总算稍稍安顿。不久,陈诚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接替阎锡山成为“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那一年,陈履安13岁,已经开始在台北上中学了。对当时的台湾,他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象。
陈履安:我记得那个时候,台湾基本上是没有汽车的,连三轮车都不多,因为三轮车算是高度机械化的一个设备,那时候人力车比较多。省政府主席有汽车,汽车的品牌叫派克,跟那个钢笔的品牌一样,有八个汽缸,总是坏,坏了没零件,也不怎么好开。所以那时候还是坐军车、坐吉普比较多。那时候台湾的公共汽车也不多,居然是用电池的,都是很奇特的事情。居民那时候都是农民,全台湾也不过700万人。
陈履安说,那时的台湾,有近200万人来自大陆的大江南北。他们当中,有军人、学生、国民党官员和眷属,这些人漂洋过海,跑到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上安身立命。
陈履安:来了很多军人、政府的官员、公务员。医界的人就是协和医院,我父亲派了两条船,把医生跟设备接过来,建立了台湾的一个医疗基础。商人来得很少,工业家来了那么几位,不多。教授来了一群,这些教授有的还把传承带来了,这个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在中学读书,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珍惜那个阶段。我在初中的地理老师,居然是浙江大学的教授。我在中学读历史,历史老师是熊公哲教授,那时候大学不够,位置不够,他们都到中学来教书。所以我们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他不照课本教,上来就跟我们说王安石变法。还有北大的一些高才生,也教我们课程,在课堂里面教着教着就哭起来了。为什么?忧国忧民,国家怎么办?民族怎么办?我回去也会讲给父亲听,因为我父亲就忧国忧民,他在台湾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秉持着“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的观念,陈诚以“行政院长”的身份继续推行土地改革,并且在1952年年底,正式发表“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主要内容,将地主的田地以合理补偿的方式,分配到农民的手中。
陈履安:“中央政府”来了,意见就多了嘛。当时有些人认为应该用一个兵农政策,几十万阿兵哥到了台湾,如果把田分给他,他就可以安居下来。打仗的时候就用他打仗,平常就耕田。为这个事情,引起很多争执。老先生(蒋介石)对兵农政策也不反对的,因为他觉得让这些兵有个出路嘛。我父亲讲,那就不叫耕者有其田,他不会耕田嘛,你这样子搞,粮食生产也是问题,很多问题都出来了,你对台湾老百姓怎么交代?
我父亲非常坚持的,就是一定要让农民有田。兵归兵,农归农,我们来照顾老兵,所以就坚持“耕者有其田”这个政策,把田分给这些实际耕田的农民。这造成了全世界后来都在学习的土地改革的一种方式,我父亲这个土地改革的书,也翻译成很多种文字到了世界各国。但是能不能学到?学不到。我们也是在那个特殊环境之下进行的,台湾刚刚光复不太久,手上有筹码,才能够完成这个“耕者有其田”政策。陈履安说,就是在那时,陈诚在台湾的施政开始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陈诚也因此结交了一批学界名人。
陈履安:我父亲对学术界的人很尊重,他交朋友也是这样,所以俞大维跟我父亲是非常有交情的。他是弹道学专家,在那个时代是很难的。他跟我父亲建议,要多派一些人到“国”外去留学,我父亲同意了。那时候就推荐了吴大猷、杨振宁他们这一批人出“国”,是我父亲拨款给他们出“国”的。
除去建设台湾取得的各项成就,陈诚还在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推动了台湾进行基层选举。
陈履安:他在年底开始推动的一个事情,叫“地方自治”,部署选举。先从这个县市地方单位选县议员,再选省议员,这样一步步选上来。很多人反对,觉得现在你搞什么选举啊?他说一定要还政于民。
至于说民主改革这些,他听谁的?我父亲在抗战的时候做湖北省主席,他就听很多政治界的人,读书人的话,对英国制度有一个相当的研究。他在江湾养病的时候,也看了很多这些书。所以一到台湾,他就推行这些,继续推行在湖北没有完成的事情。
那个时候没有人肯出来选,怎么办呢?我父亲讲,两个条件就可以,第一个在地方上要有声望,第二个是要孝顺。所以到地方上打听,有声望,又孝顺,就要他出来。这人不肯出来抛头露面——读书人不干这种事啊,我父亲亲自去拜访,笑笑地跟他讲,哎,拜托你出来,你不出来我就派人抓你好不好,这样跟人家商量。后来这个人说不敢当,不敢当,勉为其难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