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1862年8月20日),奕訢等人向由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把持的朝廷呈献了《同文馆章程》六条。四天之后,两宫皇太后正式批准,京师同文馆就此成立。
同文馆的设立之所以被称为是“石破天惊”的壮举,是因为在不久之前,这个国家还在死守着“夷夏之防”的敏感底线,固执地禁止所有外国人学习汉语,更不用说令本国人学习“夷狄”们的语言了。所以,此番由政府公开成立学堂学习外语,这个变化对于当时仍“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李鸿章语)的大部分士大夫阶层而言,无疑是非常突兀和巨大的。
因此,尽管同文馆在刚刚设立时,只招收了区区10名年龄在14岁左右的八旗子弟,恭亲王还公开承诺学生“不会超过二十四名”,所学习的语言也仅有英语一门,但却仍然招致犹然陶醉在天朝上国迷梦里的大批保守派人士“用夷变夏”的交口非议和激烈攻击。一些人甚至到处造谣生事,写了许多条楹联极力诋毁同文馆,诸如:“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
事实上,尽管部分保守派人士对于同文馆的诋毁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因为最初的几年内,作为其主事者之一的奕訢等人颇受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的信任,在朝廷之上的地位极为稳固,因此,同文馆依然在争议声中踯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