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2)

天才的基因 作者:(美)戴维·申克


只有一种模式可以解释这些超级成功人士何以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取得成功——天赋的激发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个体,但是没有谁的命运是注定的。如帕特里克·贝特森所言,每个人都有若干种发展方式。若要开发你的潜能,你需要对你的生命施以滋养、关爱、维护,还要付出许多的时间。

不幸的是,仍有一些天赋研究人员死抱着先天、后天的分类法不放,用加法对其进行描述(G+E),而不是乘法(G×E),并将核心能力视为天生的和不变的——当时已有科学家明确无误地指出了一种更为深入的互动关系。

考虑到看起来非常确切的天赋证据正好摆在我们面前,这个念头挥之不去。毫无疑问,神童永远存在。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本里米·边沁在3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2岁考入牛津大学。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在6岁的时候能心算8位数除法。匈牙利人朱迪思·波尔加在15岁就成为国际象棋大师。西雅图的邹奇奇在5岁就能创作各种故事,7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许多个世纪以来,我们保存了许多儿童在数学、音乐、语言、空间智能和视觉艺术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可靠记录。

这些特殊才能从何而来?它们出现得如此之早(父母们经常说“不知从何而来”),又是如此的神秘莫测,父母和研究人员会下意识地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解答这一奥秘:这种本领是上天的馈赠。20世纪90年代,通过证明一种新的有关“超强能力的科学”,安德斯·艾瑞克森与其他人通过揭示部分天赋的形成过程,向人类大脑中的长期观念发起了挑战。“面对艾瑞克森的挑战,其他研究人员又返回原路。波士顿大学的埃伦·温纳在2000年回应道:“艾瑞克森的研究证明了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排除天生能力的作用。我们认为高强度训练是获得精湛技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她认为“天赋不可或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