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公三十年的回乡梦(1)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 作者:《看历史》杂志 编


清远市清城中学  罗雪雯

指导老师   邓建英 侯少龙

1980 年的春天,春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一片爆竹声中,他终于回到了那片阔别30 年的土地。在父亲的坟墓前,他沉重地跪下了。“爹,儿回来看你了!”这声音仿佛穿越了大山,穿越了时间的界限,回到了30 年前的那一天。他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仿佛敲在埋在土地里的父亲的心里。眼泪从他的眼角流出,流过那深浅不一的皱纹,最后落在家乡的土地里。“他”就是我的阿公,从家到故乡的距离,我只用了十几小时,而阿公却用了30 年去追寻这个回乡之梦。

20 年的“地主生活”

“1949 年以前,我家是地主。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也算是小有名气。作为我家财富标志的是家里的100 亩田和一辆胶皮轱辘马车。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辆车不亚于现在的‘奔驰’。我出生在福建留地洋村,杨氏家族聚居地。我父亲为我取名为杨云才,是希望我能走不一样的路,从落后的农村走出去。虽然祖上几代人都是地主,但从我父亲以上几代人都只是目不识丁的地主而已。”阿公笑着讲述了那段属于他的历史。

“按照划分阶级成分的观点,据说我的高曾祖辈应是地主家庭,但其具体经济状况,我已无法知晓。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祖父不满50 岁即病故。不过因为祖父留下的100 亩田,所以我家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时只要是有点钱的家庭都会送孩子去学堂读书,我也不例外。我在本村上初小,读新课本,学算术,同时,老师还教我们读《孟子》,学《尺牍》,背诵《古文观止》。那时候小学是四二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简称初小和高小。如果一个学校既有初小又有高小,称为完全小学,简称完小。等到我读完完小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进入了高一级的学堂。其实那时读完完小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一级’学堂,我读书的那个学堂其实是个洋学堂。后来在父母亲的谈话中,我才知道想上那学堂起码需要交100 石谷作为学费,要知道那时100 石谷是一个四口人家半年的口粮,所以我很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每次考试成绩我都会排在学堂的前十名,这使我的父母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儿子。”阿公抽着旱烟,平静地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

太姥爷和太姥姥(阿公的父母)都出身在地主家庭,这使得门当户对、自小青梅竹马的太姥爷和太姥姥都很爱对方。在太姥爷和太姥姥成亲后不久便有了阿公,可惜当时的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在阿公出生时,太姥姥生了一夜都没生出来,阿公的祖母只好找来催生药。孩子是出生了,太姥姥却留下了病根,以后都不能再生孩子了。阿公的祖父知道后一直劝太姥爷再娶一个,为家里再添几口人,可太姥爷还是没有再娶。这使得太姥爷和太姥姥的爱意更深了几分,尽管阿公的祖父祖母对太姥姥不能生育的事颇有微言,但毕竟阿公是男孩子,可以承继家业,所以阿公的祖父祖母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