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作者:黄宏


第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从未有过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结论和模式可供参考和借鉴,这就使它同任何科学的事业一样,具有探索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力反映我们党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探索性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决定的,真正的科学,不承认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承认有什么终极的真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敢于修正已有的认识,不断解放思想,打破认识的禁区。在探索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的时候,毛泽东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等等主张,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都曾经被看成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异端邪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误区,即开始完全囿于苏联建设的历史经验,错误地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在改革实践的推动下,我们才一步步地走出来。从最初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经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始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到十三大明确“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再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终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步步建立起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一步步趋于完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打破一个个认识禁区的过程中开拓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一个科学体系的建立,都是十分宝贵的。自然科学自不必说,哪一个科学原理的发现,不经上百次的试验和失败;社会科学也应该有一种不怕挫折的试错机制和承认认识相对性的科学态度。即使是对毛泽东所犯的“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邓小平也看作是宝贵的财富。我国在改革开放初建立的几个经济特区,就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勇气。我们希望把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和过程反映出来,这也是本书主观上希望作出的努力。

第六,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广采博取、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过程,它拒绝把自己变成一个封闭的、排它的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有益成分,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爱国忧民、以人为本、崇尚真理、追求自由、推崇和谐等等精神,很自然地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吸收和改造,成为了新的时代精神。这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被儒化,而恰好是在批判和传承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吸收。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有机结合中,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还表现在它对当今世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借鉴。在历史观上,我们当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罗马俱乐部、绿党以及生态社会主义等等有根本世界观上的不同,但它们对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关切和主张,对一些反映人类社会和社会生产发展等规律的思想观点,同样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样一些价值应该属于全人类。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论就充分吸取、借鉴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借鉴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教训,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当代意蕴。这种开放性、包容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表现的自信和生命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