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全面分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强调指出: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他认为:“一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马氏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于十八世纪以前,也不产生于今日,而独产生于马氏时代呢?因为当时他的环境,有使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会。”《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68页。他分析了当时的客观环境,认为:“有了这种环境,才造成了马氏的唯物史观。有了这种经济现象,才反映以成马氏的学说主义。……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68页。
李大钊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把社会分为基础和上层,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在此基础上,李大钊揭示了过去历史观的缺陷。他认为,过去的历史观,“把历史认作只是过去的政治,把政治的内容亦只解作宪法和外交的关系。这种的历史观,只能看出一部分的真理而未能窥其全体”《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60页。。这种历史观“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46页。。蔡和森揭示了过去历史观的阶级性及其思维特征,认为:“自柏拉图统御以来的哲学思想(人生哲学、社会哲学),显然为有产阶级的思想。其特点是重理想轻生活,重精神轻物质。”《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第27页。
李大钊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它与过去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他认为,在旧历史观那里,人类历史仅是政治史,而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的历史,乃是人在社会上的历史,亦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史。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种种互有关联、互有影响的活动,是故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广大的活动。政治的历史,不过是这个广大的活动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社会生活全体”《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60页。。在旧历史观那里,是从上层出发来说明社会和历史,而唯物史观则认为,“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46页。。“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故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唯一的物质的要件。”《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1页。“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2页。 “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47页。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唯物史观的创立,“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发见”《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68页。。所以蔡和森强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果适与有产阶级的唯理派相反,故我们今日研究学问,宜先把唯理观与唯物观分个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阵。”《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