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有一个中心摆位的问题,也有一个发展速度的问题。为了使经济建设获得速度既快效益又好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准确把握国情和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思考,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邓小平对“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成熟的过程。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客人时初步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1980年1月,他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把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初步表达了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设想。根据邓小平的思想,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1984年邓小平进一步阐发了本世纪末以后的目标:“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后来,邓小平把第一步的翻两番分作两步,使原先的“两步走”战略变成“三步走”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183页。至此,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最终确立。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的这一设想正式确定下来。大会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6页。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基本确立,并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经济发展的基本纲领。
在谋划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邓小平不仅确立了目标和步骤,而且阐明了实施“三步走”战略的方法措施。第一,明确建设重点。1982年9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十二大提出的二十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他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而教育和科学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第二,实现“台阶式”发展。所谓“台阶式”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新的台阶。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时说:“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转引自俞良早、王红续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0页。邓小平还认为,“台阶式”发展要有一个适当的速度和较好的效益,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第三,确保一个稳定的环境。在1987年春的几次谈话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稳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而关键是政局稳定。政局稳定主要表现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这一点,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政策稳定主要指坚持现行政策不变,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邓小平认为,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但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为人类作出较多的贡献,而且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