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强劲的内部动力,也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指出,实现经济建设的目标,讲大话空话不行,必须要有一系列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和政策,没有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不可能成功。1988年6月,他在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的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再次指出,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战略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动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原动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则是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然而,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然不可能作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但他们却卓有远见地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6月第1版,第443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从分析矛盾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但矛盾还存在。他明确提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247页。他晚年的一些著作,如《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合作制》,虽然没有明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主张“实行全盘的改革”的思想相当明确。毛泽东则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较深刻的揭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改革的发展,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我国改革实践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985年8月,他在会见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年10月,他在接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出了实行开放搞活必须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的思想。此后,在一系列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他认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987年6月,邓小平又从总结历史教训的高度强调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他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时间,我们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旧的那一套是不成功的。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既是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的结论,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
2. 立足国情深刻认识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各国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问题的研究。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6页。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列宁和斯大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67页。;“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595页。。毛泽东也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要分析批判地而不盲目照抄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41、242页。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实行对外开放的极端重要性。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9月,他又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1979年11月,他在会见外宾时又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984年6月,他在接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思想,并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在同年10月间的几次谈话中,他又反复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开放不行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8、90页。。1988年6月,他在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再次深刻地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总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孤立地进行。历史和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