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作者:黄宏


没有过去的探索,没有因失误所造成的困境,我们不可能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但是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身而言,它的创立作为一个自觉的理论创新过程,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促使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去研究中国的国情问题并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产生的客观要求

“四人帮”被粉碎,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中国人民,热切地希望我们的国家发展进来、强大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工作。但是,随着我们党拨乱反正工作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出现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

首先,在“四人帮”被粉碎后的一个时期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还被坚持,经济建设中又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倾向,搞“洋跃进”,导致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一度徘徊不前。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往往会引起争议。比如,在农村恢复和扩大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这些政策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城乡经济呈现欣欣向荣景象。然而,这些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却遭到了有些人的非议,认为对于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国农村来说,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再比如,为纠正长时期来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适应我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中央逐步贯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然而一些人却认为,公有制已经在一切领域占绝对统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恢复和发展是十足的倒退。还比如,为纠正长时期来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允许特区可以以利用外资为主,给予特区以很多的优惠政策。但这也惹恼了一些人,以为这是在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阵地。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地阻碍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和发展。究其思想根源,就在于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与历史发展阶段,就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适应实践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和我们党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酝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也就在实际上否定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过渡时期的思想,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否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的论断。这为我们正确把握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63页。他在这里强调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的国情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82页。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否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这个论断,强调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79年4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在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25页。这里明确指出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蕴含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的思想。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和思想的发展

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具体制度,并且坚决地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作斗争。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必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第53页。。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的阶段”的提法,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决议》还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它的政治报告再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9页。报告不仅进一步明确而完整地作出了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并且揭示了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则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要特别注意我们‘左’的错误。‘左’的错误带来的损失,历史已经做出结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39—140页。在这里,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再次强调了从国情出发、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出发,不要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1页。这一文件,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特征作了比较深入和具体的阐发,并且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些特征。

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03页。这一要求确定了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的基本出发点。根据邓小平思想提出的《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指出,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由此而来在理论上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这个设想,认为“这个设计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07页。。

1987年4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这篇重要讲话中指出: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25页。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实际上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以上思想和认识,强调了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否定了我们还处于过渡时期和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同时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和“不合格”性,正确认识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宣布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些思想和认识,为党的十三大全面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基于对把握我国国情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是思考谋划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我们就可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总之,作为邓小平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什么样基础上进行的这个根本性问题,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