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时的我并不在乎是和谁对局,并且无论对手是谁我都从不打算逃避。但是对围棋这个圈子的管理者来说,保护头衔持有者,同时维护比赛的公正性是他们应尽的责任,然而事情却如此发展,这真是值得我们多做反思。
我不由得想起了1980年12月末到1981年1月初的那场“赵治勋名人访问故国纪念对局”(曹薰铉对赵治勋)。当时老师虽然已经是韩国国内的全冠王,但是比赛中仍然拿的是次等的对局费。金额虽然差不了多少,但赵治勋九段用日元,老师用韩元,这样分开支付。
反过来揣测一下,日方分明怀着这样的一种心态:EVENT赛事自不必说,日本名人和韩国冠军头衔持有者拿同样的对局费,降低了日本职业围棋的档次。所谓的价值,总是体现在那些想要努力守护的地方。
接着讲述那场加塞进来的比赛,从结果说起—我输了,1胜3败。在首尔比赛的时候是1胜1负,到了东京之后,我连输两局。这里我并不想对失败做辩解。当时我的精力不集中,输给依田纪基八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韩日新锐代表棋手比赛的期间,也就是第二局结束后的2月6日,大王战冠军头衔被我收入囊中。战绩为3胜1负。从老师的第一个冠军头衔“最高位”,到之后第一位的象征“国手”,再到“大王”,我一路走了过来。人们这时开始议论:“现在到了李昌镐离开曹薰铉怀抱的时候了。”
我的独立问题从取得“最高位”头衔时开始考虑,而在这个时候终于被定了下来。老师说:“再没有可以教授给你的了,我们可以到此为止了。”并且决定在我3月份升入高中的时候让我正式独立。老师在北汉山山脚安置了一所漂亮的生活乐园,而我考虑到和全州家人的往来,移居到江南高速公路汽车站附近的一间公寓。
但是南北分隔的我和我的老师很快就再次见面了。有一本围棋杂志这样写道:“弟子好像并不满足于‘大王’这一个头衔。他渴求着更大的独立礼物。”
在赢得“大王”之后,我向老师递上了另一张挑战书。那就是“王位”争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