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4)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 曾出现过许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后来消失了, 有些少数民族则长期生息在中国的历史疆域之内。今天中国由56 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冶一词, 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冶“华夏冶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所以《尚书正义》说: “华夏谓中国也。”本义指华夏居天下之中的“中国冶一词在传统文献中也有多重指称, 或指国家政治中心京师, 或指中原地区, 或指中原王朝。但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冶的含义有很大变化。到了清初, “中国冶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专称已具有主权国家的含义。辛亥革命后,“中国冶就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正式的国家名称。

春秋时期, 华夏族所分布的地区, 史称诸夏、华夏, 也称“中国冶。在华夏族的周围, 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民族。尽管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别, 民族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但随着民族接触的增多和加深, 以及华夏文明的扩散, 也开始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西北的秦国和北方的三晋地区, 南方的楚国和吴越, 表现尤其明显。

战国时期, 随着兼并战争的加速, 统一被提上历史日程。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大一统观念开始对民族关系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王制》, 提到“中国、蛮、夷、戎、狄冶语言和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但作者主张“修其教不移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冶, 就是在政教统一的前提下, 允许保持各民族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多元一体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观念, 对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民族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先秦以来的民族融合在统一的国家地域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也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的需要而日益频繁。东至辽东以远, 西至西域, 南至交趾, 北至居延泽以北、大漠南缘, 秦汉王朝都曾实施过直接统治。共同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而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又促进了汉民族的发展壮大, 很多少数民族是在这个时期融入汉民族共同体的。在秦汉的政治舞台上, 就活跃着许多少数民族出身的人物。统一的多民族的秦汉王朝创造了彪炳世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是历代中原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或采取设立行政机构的方式进行直接统治, 或采取羁縻、和亲政策, 让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又对中原王朝纳贡称臣。也有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呈现出时战时和的状态。有的少数民族政权甚至最终击败中原王朝, 入主中原, 建立新的王朝, 北魏、元朝、清朝都是实例。但不论何种情况, 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