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迎来原始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进入了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的全新时期。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相比较,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出现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为特征,其中农业的发明是最根本性的。农业的发明和定居聚落的出现,是世界上一切农业民族通向文明时代的共同起点。
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1]现已发现的中国南方一万多年前的含有稻作标本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多还是洞穴遗址,如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站在洞口放眼展望,前面是开阔的平原沃野,有着丰富的植物食品资源。远古先民们在当时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中,也开始对沃野上的可食性植物进行有意识的培育,这种从采集植物过渡到培育植物,就是所谓农业的起源。随着培育的农作物在食物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先民们就由以前只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的攫取经济发展到了生产经济。随之而来的便是走出山洞,定居于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与河谷地带,建造房屋和村落,培育谷物,栽培蔬菜,饲养家畜,烧陶纺织,进入农耕聚落生活。伴随着农业的起源,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聚落。考古发掘表明,全国各地都可以建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和晚期的比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展现出新石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元的。
中国原始农业的种植,在北方以俗称小米的粟和俗称黄米的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其中猪一直是主要家畜。到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当时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先用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以此开辟出新的田地,然后再用石铲、石锄、骨耜(sì)、木耜等翻土播种。收获时,用石镰收割,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由于松土工具耒(lěi)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聚落遗址中发现88个用来储存粮食的窖穴,根据其内粮食遗迹堆积体计算,粮食储量达13万余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其储存的稻谷也有20万斤以上。这么多的粮食储存,再加上家畜饲养、狩猎、捕捞、采集等所补充的食物来源,足以保证一个300多人口聚落的全年需求。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而稳定的社会生活,则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25只用丹顶鹤的腿骨制作的骨笛。骨笛的孔数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其中七孔骨笛数量最多。经测定,这些骨笛不仅能够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还能够吹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这在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发明。此外,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龟甲,龟甲内装有数量不等的石子,有的龟甲上还刻有符号。经研究,这些龟甲和龟腹石子都是用来占卜的,反映出八千多年前舞阳贾湖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
中国史前农耕聚落社会发展到距今六七千年,进入了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2]仰韶文化不但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于世,其聚落形态在当时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中也是最典型的。以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为例,在用壕沟围起来的村落中,大约100座房屋被分成五组大的群落,由这五组房屋围出一个1400多平方米的广场,构成一个共同活动的空间。各组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形成一个典型的圆形向心布局,体现出聚落内部的团结与内聚(图1—1)(图略)。
[1]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三个。东亚的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2] 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在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甘肃东部等地区所发现类型相近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5000年间,其中又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烧制的彩陶最为著名。西安市东郊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