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夏朝(1)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一  夏王朝的建立

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建立起以传子制度为标志的“家天下”——夏王朝。这是中国中原地区历史上第一个以“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奴隶制王朝,从此结束了早期文明时代邦国并立纷争多中心的局面。

相传禹曾推举东夷人首领益为继承人,但各邦国部落都反对益,而共同拥戴启。不论前来朝贺或裁定诉讼,他们都去启处,拒不见益。有的还为启大唱颂歌、造舆论。益不得不让位于启,自己为避祸而躲到箕山之阴(在今河南登封东)。这说明启早已为取得继承权而收揽人心、培植党羽。《战国策·燕策》所载“禹名传天下于益,而令启自取之”,系游士之言,未必可信。古本《竹书纪年》也许透露了更为真实的历史信息:“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的则是益干预启继承其父之位,但一番较量的结果,益被启杀了。《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说:“启与交党攻益,夺之。”这两则记载说明禹去世前后的继位斗争十分尖锐而残酷。

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从禹开始,夏朝共传14世、17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朝共历471年,可能接近于实际。

夏朝的统治范围,大体上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抵湖北,北达河北。中心地区在今豫西和晋南一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夏朝都城先后有过几次迁徙,如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又居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启都夏邑(今河南禹县),太康和夏桀曾都斟寻(今河南巩县西南),相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杼(zhù)居原(今河南济源),又迁老邱(今河南陈留附近),胤甲居西河(今山西永济、虞乡一带)。夏都的多次迁移,或东进或西向,说明夏朝政治中心所在的地域前后是有很大变动的。

夏朝470余年的历史中,发生过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夏启继位称王,同姓的有扈(hù)氏(居今陕西户县)不服,起兵反对。启伐有扈,有扈氏被灭。启死后,子太康继位。太康只顾畋猎游玩而不恤民事,结果东夷的后羿(yì)乘机夺取了王位,并得到夏民的拥护,史称“太康失邦”。羿掌控夏朝政权之后,恃其善射而不理政务,废弃武罗等贤臣,重用善于谄媚的寒浞(zhuó),结果寒浞乘羿畋猎之机,将羿及其全家杀死,并占有羿的妻室,篡夺了王位。后来太康侄孙少康在有虞氏的领地(今河南虞城)重新积聚力量,剿灭寒浞,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少康子帝杼继位后,继续整顿武备,向东发展。《国语·鲁语》说帝杼能继承禹的伟业,夏人用隆重的“报”祭来纪念他的功绩。帝杼子帝槐继位以后,居住于今海岱和淮泗流域的“九夷来宾”,向夏王纳贡祝贺。可见,少康、帝杼、帝槐在位期间,夏王朝确实实现了“中兴”,属于夏朝的盛世。

夏朝的衰亡,始自孔甲。《夏本纪》说孔甲“好鬼神,事淫乱”,邦国部落首领相继叛夏。孔甲之后三世是夏桀,夏桀荒淫无度,为政暴虐,对外接连用兵,大伤夏的元气,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终于导致夏王朝的衰亡。夏王朝衰亡虽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自身的腐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