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小茶叶,谁主沉浮(6)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作者: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


八爪鱼还提出,在逻辑上,必须找到所有品种共通的决定沉浮的特点。他说:“新茶制成茶叶的过程,经历过反复的加温(绿茶加温温度至少为180~230摄氏度)、揉搓,有些甚至经过发酵。”言下之意,茶叶的纤毛结构早已被破坏。

之前的讨论限于篇幅,我的确没有谈及茶叶品种的问题。

上面的三道工序并不是每一种茶叶都要全经过的。事实上,能100%浮起的白毫银针只经过反复加温这一道工序,而且是在日光下晾干为主,所以才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有了叶片表面的纤毛结构。喝白毫银叶茶时你可以注意一下,茶杯中部的某些叶片表面有明显的“毛茸茸”的感觉。

绿茶一般在炒制中还需要揉搓,这道工序是白毫银针茶叶所没有的。这个过程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纤毛结构。所以绿茶的沉浮现象要差于白毫银针,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因为这种破坏并不是很彻底。

对纤毛结构的破坏,最严重的要数发酵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的红茶,发酵并经过压制的普洱茶,它们的纤毛结构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也就几乎没有什么浮沉现象了。特别是普洱,我手边恰好有一些,试了一下,除极少量梗状物以外,全是入水即沉,无一幸免。

另外采茶时所采的部位也有关系。叶子的纤毛在靠近芽尖的部分最重。而白毫银针取的恰恰就是芽尖。讲究清鲜的绿茶也是以采芽尖为主,而需要发酵的茶叶大多就没这么讲究了。

茶叶有了纤毛层这个大“水箱”,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压缩气体,使水进入,以达到“下潜”的目的。但没有柴油机也没有核反应堆的茶叶无法像潜水艇一样主动压气与水的交界面发生了全反射所致。

有时候用玻璃杯沏茶还能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刚泡上的茶,某些浮着的茶叶表面是亮晶晶的,像是整体镀了层膜。这正是茶叶表面纤毛层包住的空类,能浮着的茶叶就是没完全被破坏的纤毛层起了作用。

上述的茶叶品种、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对于那些纤毛层在生产中有可能被破坏的茶叶种恰恰对应了茶叶不同的漂浮能力,也从侧面说明,纤毛层在茶的沉浮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缩气体,于是它采用了一个高明的被动策略——热胀冷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