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1932年认识闻一多先生的。当时闻一多先生从山东大学文学院长调职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我从法国回来任专任讲师,系主任是朱自清先生,同事有杨树达、刘文典、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等。闻先生的性格和朱先生的性格大不相同:朱先生温和,闻先生刚直。朱先生是散文家,闻先生是诗人。到了清华以后,闻先生开始进行学术研究。他反对当时清华大学所谓的“通材教育”(文科学生低年级要读理科课程),主张培养学术研究的人才。他告诉我们,要在教授会上力争,把中文系办成学系研究中心。
“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搬到长沙,成立临时大学。1938年又由长沙搬到云南蒙自,不久又搬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师们自己弄交通工具,有的教师办出国护照,由广西经过越南去蒙自、昆明。惟有闻先生参加学生队伍,徒步去云南,共走了六十多天。旅途上他不刮胡子,留一把长髯,发誓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把胡子剃掉。
在昆明,闻先生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西南联大的学生演出曹禺的话剧《原野》,请他担任舞台和服装设计,他不辞辛劳,连舞台布景的图画都是他亲自画的。学生们赞扬他“七十高龄”还不辞辛劳来帮助学生演出。其实闻先生才刚满四十岁,只因胡子很长,才显得老了。不管老不老,当时的教授能积极参加学生的文化活动总是难能可贵的。
闻先生的刚直,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铁面无私。1941年,朱自清先生休假,闻先生代理系主任。系里一位老教授应滇南某土司的邀请为他做寿文,一去半年不返校。闻先生就把他解聘了(当时清华对教授每两年发一次聘书,期满不续聘,叫做解聘)。我们几个同事去见闻先生,替那位老教授讲情。我们说这位老教授于北京沦陷后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先生发怒说:“难道不当汉奸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他终于把那位教授解聘了。
我和闻先生共事多年,友谊很深。1941年,清华大学三十周年纪念,我做了一次演讲,闻先生亲自去听讲。为了帮助我做科学研究工作,他派一位助教做我的研究助手。后来当他知道那位助教只是给我抄抄稿子,就不高兴了,觉得浪费人才,马上写了一封信给我,把那位助教撤回,叫我“另觅抄胥”。我当时也不高兴。后来我觉得他这样处理是对的,我毫无怨言。
闻先生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但是,随着国难越来越深重,闻先生逐步认识到国民党的政治腐败,而只有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他坚决站出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