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位安徽籍的在翰林院任职的人士便推荐了李鸿章,使其成为一批拥有远大政治前途的官员中的一个。倘若这些资料所记载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在为帝国军队从地方征募兵源的过程中,李鸿章和他那位死于1856年的父亲还是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的。一种得到众人共同认可的说法是,正是在曾国藩的引导下,他们二人才作出以上种种作为的,而且他们募兵所用的经费也是由省当局为其提供的。当然,我要说明的是,以上观点纯粹是基于现代证据用推理的方式得来的,那些现代证据显示出1855年的时候,李鸿章就在合肥的司库办事处供职,为的是赚取用以养家糊口的薪俸。在任职期间,李鸿章的诸多举动令这一地区的治安官对他颇为关注。在向上级所陈的报告中,这位治安官盛赞李鸿章是一个前程远大的不可多得的官员。于是他的父亲就凭着这份报告,多次谒见曾国藩。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曾国藩这位身兼学者与军人双重身份的大人物,大力赞扬李鸿章的文学风格和书法造诣。就这样,这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就此弃文从武。无论他接受此任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过这些都切切实实地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的读者应该会留意到,以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仅仅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民事官员倘若不具备经验就想担任较高的军事职务,特别是当这个民事官员需要承担一些对外条约的谈判、一个钱庄的经营管理抑或是保护一条大河等任务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同样无知,同样愚昧。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官员已经承担了整个官僚阶级需要具备高级技术的全部事务。在他们眼中,这位官员可以说是具备超凡的能力,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可是在英国,这种情况恰恰相反,政治家和舆论更倾向让内阁大臣去处理那些需要高级技术才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李鸿章能够从一个江苏省的军队文书被迅速提拔为帝国军队的指挥统帅的原因,实在是缺乏足够的证据予以有效的论证。
不过,却有充足和可靠的证据表明,李鸿章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轻易地就获得了曾国藩的青睐,从而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只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勤奋和杰出的品质。李鸿章不仅在军事方面获得了提升,在民事政务部门里也同样获得了提拔。1857年,他接到了浙江省代理审判官的任命书,而仅在两年后,他又被提拔为福建道台( 事实上他并未任职于此 ),最后在1862年,他成为江苏巡抚,也正是在此任上,他的外交艺术在上海获得了迅速的提升,使其具备了胜任外交事务的广阔视野。1860年,借助和华尔的关系,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欧洲的战争方法进行研究上,也是在此时期,他的聪明睿智使得他真正认清了外国军事的优势在哪里。而英国和法国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军事优势轻松突破了帝国的北方防线,顺利包围了北京。
在中国,有两个有趣的传说就是关于这一时期李鸿章的事业发展的。倘若从名副其实的角度来看,宓吉先生无疑是一位真正的权威人物。1901年,距离这位总督辞世不久,我们就可以从其所发表的文章中,看到他率先相信并宣传了这两个传说。他声称,其中一个传说证明了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镇压太平军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他曾经以一名俘虏的身份在太平天国的军营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巧借文书之职的便利条件,控制了太平军里某位不识字的头领,从而能够让自己死里逃生,还顺便熟悉了整个太平军的军事建构和领兵方法。这个传说也许是真实可信的,当然它也可能只是东方国家虚构的一个离奇的故事。就李鸿章这个传说本身而言,虚构的目的也常常是为了掩盖历史真相。对于这件事,我们不曾在任何官方记录中看到,因而,我们今天不能对此传说进行任何结论性的反驳。不过纵然他曾做过太平军的俘虏,那么那段时间也一定相当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