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天子脚下是非多(4)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 作者:(日)佐藤铁治郎


第二节    巡抚山东

袁世凯接到圣旨后,就带领军队直接从小站出发到山东去任巡抚。大船日行千里,顺流而下。当时袁世凯告诉荣禄,说自己练兵有谋略,曾说自己有兵书一事。荣禄于是再给西太后禀报时,就极力夸奖袁世凯训练的精妙,兵法都是取自西洋,不是别人所能比的。关于袁世凯所写的兵书荣禄说得极其详细,颇为热闹,西太后听说后,十分欣喜,就下诏令袁世凯呈上所著的兵书。

其实,袁世凯对军队的训练不过是初具规模而已,他所写的训练军队的要则,从军事上的各种方略来讲,只不过是掌握了其中的大概而已。虽然当时清朝的军事尚处在萌芽时期,但是谈到改良,又谈何容易呢。即使只是知道军事方略的大概,清朝除了袁世凯之外也没有其他人了,假若袁世凯能从此认真研究下去,也是不可限量的。以最近的例子加以说明:我日本国的军学自明治十七八年间发明,到光绪甲午年间已将近十年,现在才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袁世凯训练新兵的要则写成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迄今也将近十年了。假若当时清朝军队能够上下一心,力求进步,那么清朝就可以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了。可惜的就是清朝人做事总是浅尝辄止,这并不仅仅表现在军事上。

像袁世凯这样没有什么学术的人,竟能著书立说,详细讲述练兵的方法,虽然兵书不是他亲手所写,但是他毕竟还是主动倡导者。考察清朝能够研究科学并能编辑成书发行问世的,在当时除了侯官严几道翻译过一些英文著述外,就只有袁世凯了。严几道是翻译书籍,袁世凯则是标新立异,虽然说袁世凯的著述不甚考究,但也是清朝军事改良进步的起点。袁世凯也可以称得上是清朝的著述家了。

清朝军队改用枪炮,发端于李鸿章的常胜军。但是能说出枪炮的源流、应用的利害,能说清枪炮的本源且见于书籍的,就只能是袁世凯的《 练兵要则 》了。从这个方面讲,袁世凯又是清朝的军学发明家了。

袁世凯接到诏书后就详细写了份奏折并将自己所著兵书呈上。先将其奏折摘录于下:

奏为遵旨进呈练兵图册,恭折仰祈圣鉴事。窃臣在德州途次,承准军机大臣字寄,某日奉上谕:著将该军平日训练情形,详悉陈奏;并将各种操法,绘图贴说,进呈备览。将此谕令知之。钦此。遵旨寄信前来等因。承准此仰见我皇太后皇上轸念时艰,精求武备,并蒙指授方略,训诲周详,跪诵之余,莫名钦佩。伏念臣一介书生,不谙军旅,愧乏兼人之众,并无殊众之材,前由督办军务处王大臣联名疏举,以臣知兵。钦奉谕旨,饬以仿照洋操,严加训练。受命以来,夙夜竞惕,深惧上负恩遇,下玷戎行,勉策驽庸,力图报称。

窃以为治兵之道,纪律为先,而技艺亦在所当重。纪律存乎训诫,技艺资乎练习。臣抵军之始,即与将士申明约束,务期痛除积习,恪守营规,将则训以忠勇廉洁之大闲,兵则训以恭顺勤奋之要义,使皆知奉法循理,以端其志而正其趋。至于技艺,则由浅入深,循序递进,始练以步伐身手各法,次练以布阵变化诸方,再练以行军驻扎攻守调度之道。此则步炮马工各队之所同也。若夫步队以起伏分合为主,炮队以攻坚挫锐为期,马队以出奇驰骤为能,工程队以尽地利备军资为事,则又在乎各致其精。臣训练三年,懔遵圣谕,实事求是,并承王大臣遇事指示,又赖诸将士黾勉从公,现在悉心体察,觉技艺日渐娴熟,尚不至相形而见绌。纪律咸知遵守,当可望相与以有成。惟是各国讲武已久,将弁之学术阅历,似较我为优。而中土民气最驯,士卒之奉公耐劳,亦非彼所及。但使就我之众,练我之兵,实按战阵之规,作平时操练之式,即以操练之法,备异日战阵之需,自然劲旅能成,缓急足恃。臣殚竭心力,与诸将士孜孜讲习者,要不外本战法以为操法,庶使兵皆归于实用,冀可仰副圣朝经武整军之至意。但臣学术囿于粗疏,智识限于浅陋,日夜经营,稍具规模,而区区报效之心,实不止此。谨将臣军平日训练各条,详晰汇辑,语不雅驯,惟期核实。并督选兵学素优之同知段祺瑞,直隶州知州冯国璋,守备王世珍等,将各项操法,绘图立说,计共造成清册十二本,阵图一本,图说清单一件,一并恭呈御览。所有遵旨进呈练兵图册缘由,理合恭折复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