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权威 在中世纪随后的日子里,天主教会的统摄性权威不断得到补益,但有时也会被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帝国所取代。奥匈帝国、大英帝国、中华帝国、荷兰帝国、法兰西帝国、德意志帝国、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帝国以及其他帝国控制下的大多数平民与其皇帝并没有文化上的联系,对他们也并无忠诚感。君主声称其权威源于上帝。大多数君主对其平民也没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或情感联系。许多帝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但最终民族主义的风潮将所有这些帝国及其所提供的宏观整合一扫而光。
中世纪的本土权威
本土(微观层次)的权威也被称之为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这个权威围绕封邑、公爵领地、男爵领地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封地建立。贵族统治着各自的领地,行使着几乎绝对的主权。在理论上,这些贵族是国王或皇帝的附庸,但实际上他们通常是自主的,有时甚至比他们所侍奉的君主更有权力。
中世纪领土与政治权威的观念与现在的截然不同,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君主与贵族虽然管理各自的领地,但理论上他们并不对其行使主权。相反,上帝与上帝的教会给予君主统治某个领地的权力,国王再把领地分封给从属贵族。在封建制度下,理论上诸侯服从国王,国王服从皇帝与教皇。也即,封建制度在本质上意味着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主权,事实上也经常不存在。平民几乎不具备任何权力,被视为臣民--更接近于一种财产状况而非公民的概念。
到了13世纪,普世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交织开始引起冲突。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国际体系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封建地主、皇帝、国王以及教皇等各种权威相互交杂的状况开始让位于领土界定下的权威”(Spruyt,1994,1)。非领土界定的等级体系被基于领土界定的国家体系所取代。由于国家主权观念的诞生,各个国家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
封建制度的衰落
中世纪的许多变革性力量逐步侵蚀了封建制度。其中,军事技术以及经济扩展尤为突出。
军事技术
14世纪中期开始,火药被引入欧洲战争。这(以及其他军事能力革新)削弱了小块领地的防卫能力。用早期步枪武装起来的便宜的、几乎未受训练的平民能够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骑士(封建勇士精英的缩影)射于马下。相对低廉的大炮能够摧毁花费巨大的城堡--封建制度的防御中心。这(以及其他现实)意味着小块领土的静态防御不得不被以机动为基础的防御取代。而这只能由疆域更大的政治单位(即国家)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