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对全球治理的官方看法,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2010年2月5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国发展了,将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我们深知,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才最符合我们自己和别国的利益。中国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同时,承担着越来越多与本国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
在激烈辩论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学派一般强调中国应避免卷入更多全球事务,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中国必须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因此,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是一项策略,而不是一种指导方针。其倡导者不是自由制度主义者,而较多地属于现实主义的一种国际主义版本。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对卷入国外纠纷很警觉,但同时理解中国不可能成为国际社会的免费搭车者。实际上,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往往不赞成从国际制度意义上讲的多边主义本身,因为其倡导者更倾向于支持小型国家集团的内部活动,这反映出中国普遍对全球制度或国际体系感到不适,认为它们可能会阻碍中国的独立和行动自由。
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学派提倡中国增加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参与(中国目前有2155名维和人员部署在11项联合国全球维和行动之中),对救灾工作(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2007年菲律宾台风、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智利地震等)做出贡献,打击亚丁湾的国际海盗活动,并在外交上参与解决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但是他们回避更为深入地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等敏感和高风险地区的事务之中。他们基本上拒绝接受跨国的非传统安全议程。即便出于人道主义理由参与国际安全行动,中国仍然带有强烈的不情愿。
全球主义派
在中国外交思想谱系最右端的是“全球主义”学派。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必须承担起与其幅员、国力和影响相当的责任,致力于解决一系列全球治理问题,该学派相当于西方的自由制度学派。在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兼收并蓄特色的群体,其支持者在哲学方面比较倾向于人道主义,积极接受全球化,相对而言不重视国家主权,认为跨国的挑战要求建立跨国的伙伴关系。他们对软实力更感兴趣,相信外交和泛地区伙伴关系。与有选择的多边主义者相比,他们对多边制度持比较支持和信任的态度。
全球主义学派认为,鉴于中国的全球崛起,所以它必须对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在国际舞台上担当负责任大国。全球主义者实质上是“相互依赖的制度学派”,他们接受全球化和跨国主义作为自己的分析基础。像西方学者一样,他们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主权有限,因为各种“非传统”挑战经常跨越主权边界,因而必须以一种多边的方式加以应对。因此,他们的分析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放在非传统安全方面,譬如人身安全、经济安全、反恐、公共卫生、犯罪团伙、走私、网络黑客活动、海盗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