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2)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作者:鹤阑珊


王阳明在静坐中,一定获得了很多他自以为有用的知识和感悟。有一天,王阳明突然从睡梦中叫了起来,声音尖利,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当他的跟班被他惊醒,准备拿身边的棒子抵御禽兽时,王阳明已经跳跃着出了山洞,转了几圈后,就静坐下来,喃喃自语道: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真是大误。殊不知“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物就是事),心上发一念,孝亲便是“物”。浅近说来,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更没有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掉私欲恢复天理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心学史上近乎神迹的“龙场悟道”。

关于“心外无理”,《传习录》上有段文字,极为精彩。王阳明的学生徐爱问他:“朱熹说,道理都在事物中,所以需要去事物上寻找真理,这对吗?”王老师说:“对个屁!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找真理,那就是把道义看成是心外的了。真理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就是真理境界。”打个比方,我们的“心”本身就是真理,或者说,它本身就有真理的成分。有些人傻乎乎地居然跑到外面去寻找真理,所以是很不对的。不过,王阳明仍然认为:“真理从来不会脱离具体事物,真理就在具体事物中。”乍一看,这又跑到朱熹那里了,其实,王老师的意思是:“真理只有落到具体事物上才叫真理,否则,它虽然也是真理,但没有任何意义。”

徐爱说:“我觉得这事不靠谱。比如说吧,我对待父亲要孝顺吧,该怎么去孝顺,必须要有一套规矩吧,那这个东西,我就应该在心之外学习,比如参加个孝顺父母补习班。”王阳明大惊小怪道:“哎哟,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想啊,你孝顺老爹,难道是从老爹那里求得‘孝’的道理和规则吗?你难道去问老爹,我该怎么孝顺你吗?那这就不是孝了。‘孝’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中,自己的心要是没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没必要从外面再增添一丝一毫。凭着自己纯洁的天理之心,流露到对待父亲上就是孝。”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有“孝”这个东西,当它没有被遮蔽的时候,我们流露到父亲身上就是孝,而我们流露到朋友身上就是义。

徐爱又问:“您这么一说吧,我这心里敞亮多了,可还是有点小乌云。比如说,我的心真的流露到父亲身上了,成了孝。可是,有些礼仪,比如老爹要喝酒,我去买酒,老爹要撒尿,我扶着去撒尿。老爹晚上睡觉,我要请安,这些礼节还是应该学习一下的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