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个社会会好吗》[宽恕]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1)

这个社会会好吗 作者:熊培云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沙与沫》

感谢凤凰网和对外贸易大学安排了今晚的演讲。对外经贸大学以“博学、诚信、求索、笃行”为校训。在中国,“博学笃行,知行合一”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我不敢自夸博学,也不敢说笃行,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此时此刻,除了良知和求知欲的驱使,以及我所渴望的自由交流的乐趣,没有其他什么力量将我推到你们面前。

遗憾的是,这次演讲以“宽恕与和解”为主题,没想到“有人要来捣乱”。这些让我觉得有些荒谬,我想和解却不知道和谁和解,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声称要来捣乱的人在哪里。不过,虽然临时换成了一个小场地,好在有互联网,相关内容仍可以借助网络传播,让刚才扑了空的朋友能看到。

《重新发现社会》虽然引起较多共鸣,但很惭愧,我觉得自己还是做得太少。有些道理,有些细节,还没有讲清楚。所以我今年给自己列了两个计划:一是出版《自由在高处》,从个体层面解释自救与自由;二是安排“这个社会会好吗?”系列讲座,也是要面对具体的个人。具体原因,我后面会谈到。

“这个社会会好吗?”这个大问号既是疑问,也是期许。它说明我们都是热心肠,还关心这个社会。否则,何必去问社会好不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如果觉得他的国家不可救药,心情也就开朗起来。储安平也讲过类似的话,当时国民党要封《观察》杂志,他写信反抗,说你还封我杂志,要知道我现在连批评你们的兴趣都没有了。所以说,我们批评国家与社会,被批评者都应高兴才是。我们的疑虑是什么时候能够翻过这一页。沉疴与新病,层出不穷的悲剧,令人愤懑。微博里的中国,更是步步惊心,荒诞凄凉。现在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上一天微博所受的伤,要看一个月的新闻联播再加一场春晚才能缓过来。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坐到了一起,分享各自关于如何建设一个好社会的主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