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君位由来及王朝易代,《吕氏春秋·孟秋纪》这样说道:“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吕氏春秋》告诉我们“天子之立”还是得靠“争”,结论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取天下到底是任德还是任力,至西汉灭亡也未有定论。到了东汉时,史学家班彪在《王命论》中还老话重提:“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可见时论并不怎么认可所谓的“天命观”,跃跃欲试者不在少数。
为震慑不臣者,天命论者的班彪还特意为我们罗列了刘邦人所不及的能当皇帝的五点条件,来粉饰他的侥幸成功,并以此警告其他乱臣贼子:
一是刘邦为帝尧之后。这恐怕没有多少说服力,自帝尧在位至汉兴,保守估计也有两千年。经过两千年的不断繁衍,帝尧后裔的数量至刘邦时肯定已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这些人个个都有当皇帝的资格,那天下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二是刘邦生得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痣。这同样无法教人信服。高鼻子,生得像皇帝,有一副好胡子,哪朝哪代没有这样相貌的人?至于那莫名其妙的七十二颗黑痣,戏法人人会变,谁的大腿上弄不出点花样?
三是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同样问题多多。试问,刘邦果真有这么大的来头,如何还会被太公视为败家子,被自己的嫂子小觑,弄得连剩饭也没得吃?
这头三条,只能糊弄小百姓,最后两条讲他“宽明仁恕、知人善任”倒也是事实。然而,这样的事实非但不能证明“天命”的重要,反倒说明“人事”的关键。因为这两条任你什么看,都是人为因素使然,即力争也。
事实是,中国史上的任何一场统一战争,都要以血流漂杵为代价,每一场统一战争,动辄便要耗却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时间。所谓的统一,只是力争的因素多一点,而所谓的德取,不过是胜利者的遁词罢了。
事实就是事实,非要强调天命,只能越描越黑。
汉代关于天命有无的争论,之所以久拖不决,原因其实很简单,作为造反者的刘邦及其传人是天命最积极的反对者,否则便不会有他们的机会;但作为皇帝的刘邦及其传人无疑又是天命最积极的拥护者,否则不知又会有几人妄图称帝。这就是位子决定脑子,处在什么样的位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所以每一个占据皇位的独裁者,不管其由来如何龌龊,到头来都将高举天命的神圣大旗。刘邦之前的圣人周公如此,刘邦之后的造反派洪秀全同样如此。
《尚书·康诰》是周公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以成王的名义发表,告弟弟康叔的一篇文告。周公在回顾父亲文王的功绩时说道:“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这巨大的努力,让老天爷知道了,老天爷高兴了,就降大命于文王。)洪秀全钦定的创业史《太平天日》里,也有这么一句:天父上主皇上帝十分欢喜,乃封主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
三千年来,老天爷的口吻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