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戏剧的故事》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4)

戏剧的故事 作者:(美)埃德温·威尔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剧场是帕尔玛的法尔内塞剧场,建成于1618 年。法尔内塞剧场有一个典型的宫廷式或学院式观众席。座位是凸起的马蹄形,可以容纳约3500 名观众。法尔内塞剧场的革新之处是它发展了舞台台口。台口通常是长方形边框。这种台口式舞台更适合放置现实主义布景,因此舞台台口伴随着文艺复兴时的布景革新一起有力地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舞台移到观众席,会发现主要的变化发生在威尼斯的公众歌剧院。这些都是台口式剧场,但--不像宫廷或学院式剧场--它们是商业剧场,需要容纳尽可能多的顾客,因此需要更大的观众区域。歌剧院因此设计有“池座、包厢和楼座”, 这样的形式已经在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应用。“池座、包厢和楼座”式的观众席和台口式舞台的组合,使威尼斯公众歌剧院成为创新的典范。这种样式的剧场成为了遍及西方世界的剧场标准,延续超过300 年。

剧院一层延伸到后墙和两边的开放区域是池座区域(pit),供观众站立观看。靠墙建有一层层的坐席。低层的通常最贵,被分隔成独立的私人包厢(boxes)。上流人士经常光顾包厢。上面的座位,被称作楼座(galleries),有敞开的长凳。池座是一个吵闹的区域,观众在这吃东西、聊天、随意走动。楼座是最便宜的位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布景设计的进步不输于建筑艺术的革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重要革新--透视(perspective)画法,也被引入到戏剧中来。最早的透视绘景片操作不便也难以移动。17 世纪初早些时候,设计了舞台侧面布景①用来放置透视绘景片。在这种设计里,一系列独立的侧片平行于观众席,从舞台前部到舞台后部按顺序安放,通过在舞台中部交汇的两个景片板环绕在底幕处。透视设置里决定性要素是由顶部边界提供,顶部边界是穿过舞台顶部、完成整个构图视觉效果的条状设计。

因为侧片和景片放置在舞台地板上平行的沟槽里,所以一般认为迁换侧面景片的方式是沟槽换景系统(groove system)。这个系统的主要问题是,每个侧片都需要一个相应的侧片移动装置调节其在沟槽里的位置。贾科莫·托列里(Gacomo Torelli,1608-1678)发展了轮车与辕杆换景系统(pole-and-chariotsystem),革新了舞台换景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舞台下,长杆系在景片上,连接着滑槽内的轮子。用这种方式可以平滑地将景片移下舞台。通过一系列绳索和滑轮的连接,用一台单独的卷扬机就可以移动全部布景。在后来超过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这种轮车和辕杆换景系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