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自由而美丽》发力点(1)

因自由而美丽 作者:黎戈


看《罗西与苹果酒》,是作者的童年忆事,充满了浓稠的怀乡情绪。这段是回忆他姐姐的:

“她们的美丽以及她们自然流露美感的方式,都是千真万确的。马德琳满头金发,宛若阿弗洛狄忒的她,显然对自己的美貌毫不知情。她的动作充满不自觉的优雅,她沉浸在这份美貌之中,如同沉浸在睡眠里。她个子很高,头发很长,有种梦幻式的温柔,她声音低沉,语调缓慢。我从未见她发脾气,我有时也会见到她流泪,为了别人的悲惨境遇,由于她娇柔的性格,她成为我们宁静的光。”

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怎么样,我本人是有点愠怒。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之中,不太关心描述对象。这本书有很洛可可风,散文诗般的章节,基本发力点都在第一人称身上,就是以“我”起始,而且也在描摹“我”的段落。只要述及他人,就是如上处理,句子里仍然是以很多的“我”来拖行,都是判断句,少有具体的事件和情节,形容词超重,比喻句超标。

好的小说,发力点要在人物身上,而不是叙述者。小说是鸡汤,散文是烤鸡。一只鸡炖到火候,滋味要入汤,而烤鸡则不用遵循这个规则。

前两天读《七十年代》,里面有个人写他下放,山沟里有个姑娘,美得毫不自知,知青返城,慨叹说“整个文工团,都没这样漂亮的”。然而这个姑娘,一年就一件衣服,天热了掏出棉花,当单衣穿,天寒了,就塞了棉花当冬衣。换季的时候,衣服晾晒着,她就光着身子坐在那里,乳房晃动——美的厄运,被无视,个体在大时代之下的渺小和无力。全是不动声色的阐述,既没有歌咏也没批判。可事件本身已经够震撼。

同样,哪怕是一本气质飘忽的书,也一定要有发力点。昨天又看了遍《温柔的叹息》,发现青山七惠之所以有种无意的深刻,很重要的一个成因是,它的发力点,都在结尾处。这样,小说的“魂”,才有“魄”可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