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和19世纪贸易新平衡的建立是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珍妮纺织机、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生产方式的应用固然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圈地法》的颁布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圈地法》迫使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去工厂里打工谋生,这就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对于全球化来说也是如此,很多重要的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全球生产体系在20世纪末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农业经济危机的出现,这一事件使中国政府开始在国内引入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非地方化,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开放;低廉的石油价格,使20世纪90年代降低了商品运输的成本。
正如《圈地法》一样,中国人口大规模迁移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未曾预料到的后果之一,而这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未来变化毫无关联。
“中国政府于1958年建立了一种人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将全国人口分成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籍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禁止工人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解释道。这种对人口的划分反映了共产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在农村,生产以集体农场的方式进行;在城市,国有企业统治了一切。中国这种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指导,其目的在于将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贫穷和落后中解救出来。“西方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在于,中国在革命之前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欧汉贸易信息咨询公司总裁莫里斯?欧哈纳如此说道——欧汉公司是一家专门向法国出口成衣的公司。
此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花费一点儿时间认真考虑一下欧哈纳的观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在一个世纪以来衰败明显。18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600美元。187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530美元。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年,即195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39美元,仅相当于1820年水平的70%。了解到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一个世纪称为“屈辱的百年”。尽管毛泽东思想的经济政策抑制了中国经济的继续滑坡,但是共产主义缺乏应有的利益刺激实现经济的大发展,使中国脱离困境,重新实现伟大的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成果只能勉强维持经济发展,使其免于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