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初的构想,智能电表是现在传统住宅地下室中电表的升级产品。之前,传统电表放在地下室,是为了让人们看不到它们,眼不见心不烦。而现在,用不着读表员每个月来抄一次数字,智能电表能够不断地用无线方式将用电情况报告给用户,让他们能够实时监控自己的用电情况。智能电表还能适时改变电价,在用电高峰提高电价,用电低谷时降低电价,通过价格信号改变人们的用电习惯。
理论上,这些信号能够帮助用户改变自己的用电习惯,从而降低电费开支,同时帮助用电设备更好地管理电的供给与需求,抹平高峰与低谷。从原理上讲,这张更稳定的电网不但更加高效,同时对于用户来说性价比更高,用这样的电网能够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双赢局面。
但是调整电的供应与需求需要人们做出新的尝试:搞清楚什么时候用电最合适,比如什么时候给冰箱除霜,或者选择在非高峰期用洗衣机洗大量衣物。要抹平高峰和低谷,就需要用户们在不同的时候用电——他们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反周期用电。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工作人员将经济上的优惠和惩罚与电网实时监控的特性相结合,让许多智能电表的早期用户感到他们正在被一股看不见的强大势力监控着,一旦做出错误选择就必须付出昂贵代价。
不幸的是,对于早期的智能电表产品,电力公司要么就基本上没有向用户解释清楚系统规则,要么就做得很糟糕。于是许多意见团体纷纷发声,认为智能电表不可行,理由如隐私、成本、安全和健康,不一而足。一位太平洋电气公司的早期智能电表用户说:“我一度认为电力公司水平不行。”他是被强制安装的,后来公司决定将他排除出体验客户行列,同时提高电价。“所以我现在觉得他们不但水平不行,而且正在监视我。”
为了消除这种敌意,许多电力公司不再选择采用更多的高科技,而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采用更加清晰的沟通方式,并通过简单的笑脸图标来鼓励用户。电力公司采用了一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新型节电平台,这个平台是一家叫作Opower(一家软件服务公司)的公司设计的。
Opower的创始人是丹·耶茨和亚历克斯·拉斯基,他们研究自己的新公司的商业计划时发现,就算消费者愿意节约电力(很多人在口头上都是支持的),但是这个目的实现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懂电力公司发出的账单:这些账单都是一刀切的,没有针对性。所以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反馈恶性循环——账单上充斥着不相关的过时信息,让人没办法照做,用户当然不知道应该怎样适应系统的规定,于是也没有任何想要改变的意愿。